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年第7卷第2期

贯众源流发展与应用述略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关键词】贯众源流贯众为临床常用中药,现行教材皆归之于驱虫药中,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经历代不断应用和发展衍变,其功效及临床应用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不单纯局限于杀虫功效,而扩展到诸多方面。此外,历代医家应用本药时,灵活的加减变化,使其实用性和针对性得到进一步增强,以下就贯众古代文献......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贯众源流


    贯众为临床常用中药,现行教材皆归之于驱虫药中,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经历代不断应用和发展衍变,其功效及临床应用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不单纯局限于杀虫功效,而扩展到诸多方面。此外,历代医家应用本药时,灵活的加减变化,使其实用性和针对性得到进一步增强,以下就贯众古代文献临床应用的历史沿革作详细的探源。

  1  汉唐时期

    《神农本草经》首先提出:贯众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名医别录》则谓:“去寸白,破癥瘕,除头风,止金疮”。两书较早记载了本品的杀虫解毒之功。这一时期,贯众已开始用于虫疾及漆疮等。如《广济方》载雷丸鹤虱散:雷丸、鹤虱、贯众、狼牙、桂心、当归、槟榔,以治心痛30年不愈者。而《千金要方》以贯众为末涂于漆疮上,干以油和之。

  2  宋金元时期

    宋至金元,贯众的适应范围较为广泛,不单纯局限于杀虫解毒功效,在这一时期,特别是对多种出血证的治疗,已显示出良好的止血效果,方便实用。如《圣济总录》设贯众散,以贯众配伍黄连,共捣为散,每服6g。浓煎糯米饮调下,急救暴血嗽血。另外针对年深咳嗽,出脓血等,该书以贯众、苏方木各等分,加生姜,水煎服。又《本草图经》将贯众根为末,水调服,急救鼻大衄者。以上论述说明此时贯众可用于肺胃出血证的治疗。宋《鸡峰普济方》设贯众、五倍子(火煅存性)、枯白矾,共为细末,每服9g,米饮下。宜于肠风下血。另《卫生家宝》拟贯众散:贯众、萆薢、白芷,共为细末,每服6g,用胡桃酒或陈米饮调下,空腹午前服,主治痔漏。以上配伍表明贯众还可治疗肠风下血等下焦出血证。此外《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又载有青龙丹:贯众、甘草、茯苓、干葛、龙脑、薄荷叶、藿香、缩砂、山茵陈叶、寒水石,共为细末,面糊为丸,樱桃大,另研青黛为衣。每次1丸,温开水化服,用于小儿热盛,一切血妄行者。

    此时,贯众除了用于各种出血证外,在解毒方面的运用也逐渐扩大,不仅治疗热毒证,而且以之解误食毒物和酒毒等多种证。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又载快斑散:贯众、赤芍药,甘草、川升麻、枳壳,共为末。每服3g,加竹叶7片,水煎,温服。主治热毒引发的疮疹。另《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拟玉屑无忧散:贯众、玄参、荆芥穗、滑石(研)、黄连、缩砂仁、白茯苓、炙甘草、山豆根、寒水石、硼砂,共为细末。每服3g,干掺舌上,后以新水咽下。对于咽喉肿痛,舌颊生疮,风毒壅塞,热盛喉闭;或误吞硬物,诸骨鲠刺,涎满气急,或至闷乱,不省人事等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作用。若为心脾壅热,舌上生疮,木舌,重舌,舌肿,或连颊两边肿痛者,宜选《重订严氏济生方》之玄参升麻汤:玄参、升麻、水牛角、桔梗、贯众、黄芩、炙干草。共为粗末,加生姜5片,水煎服。《三因方》制解毒丸:板蓝根120g、贯众、青黛(研)、生甘草各30g,蜜丸梧桐子大,以青黛为衣。误中诸毒后,急取药15g,嚼烂,用新水送下,取鲜,或用水浸炊饼为丸,尤妙。功能清热解毒,用于误食毒食,并百物毒,精神恍惚,恶心者。《儒门事亲》拟葛根散:贯众、甘草、干葛花、葛根、缩砂仁各等分,共为粗末。每次9~15g,水煎服。对于饮酒过度、酒毒内蕴者有良效。《卫生宝鉴》制至圣保命金丹:贯众30g、生地黄21g、大黄15g、青黛、板蓝根各9g、朱砂(研)、蒲黄、薄荷、牛黄各7.5g,珍珠(研)、龙脑(研)各4.5g,麝香(研)3g。共为末和匀,蜜丸如鸡子大。每服1丸,细嚼,清茶或水送下。如病人嚼不得,用薄荷汤化下。适宜于中风,口眼歪斜,手足亸曳,语言謇涩,四肢不举,精神昏聩,痰涎并多者。

    在宋金元时期,贯众不仅可以止血解毒,而且其杀虫作用也有充分的发挥,以下两方则为利用贯众杀虫之功,以治虫疾的例证。其中《太平圣惠方》制贯众散,以贯众配伍鹤虱(纸上微炒)、狼牙、芜荑、龙胆、麝香,共为细末,每于食前以淡醋汤调下。主治蛔虫攻心,吐如醋水,痛不能止者。《永类钤方》创剪红丸:雄黄、木香、槟榔、三棱、煨莪术、陈皮、贯众、干漆、大黄,共研末糊丸。体壮者每服50丸。用于膈气变翻胃,亦治虫心痛。

    总之,从这一时期的方例看,贯众的止血、清热解毒、杀虫作用均得以体现。

  3  明代

    明朝某些药物专著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贯众的功效与适应证,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滇南本草》、《本草纲目》分别曰:“祛毒、止血、解水毒”;“治下血崩中,带下,产后血气胀痛,斑疹毒,漆毒,骨鲠”。明确提出了本品的止血作用。其中《万病回春》载管仲汤:管仲(即贯众)、血余炭、侧柏叶(捣汁)一碗。上将药末两味,入柏叶内搅匀,于大碗内盛之,重汤煮一炷香时,取出待温,入童便一小盅,黄酒少许,频频服之。抢救吐血成斗,命在须臾之危重证。《本草汇言》取贯众、黑蒲黄、丹参,共为末,每早晚食前白酒下。适宜肠风便血,久痢下血水,妇人崩淋沥血,并积年白带等。《濒湖集简方》单以凤尾草(贯众)根15g,煎酒服,亦治血痢不止。《奇效良方》拟黄连贯众散:黄连、贯众、大黄、鸡冠花、乌梅、甘草、枳壳、荆芥,共为细末,每服3g,用温米饮汤调,食前服。主治小儿下血证。《普济方》载经效散:贯众60g,去芦头,烧灰存性,用瓦合地上去火毒,为末,入麝香少量研匀。米饮调服6g。适用于肠风酒刺下血及鼠子痔出血,血痔等。上述数首止血方表明贯众尤常用于下窍出血,而且以便血为主。

    该朝利用本品清热解作用以治热毒证和中毒证。诸如:《赤水玄珠》介绍鸬鹚瘟方:柴胡、贯众各6g,干葛、竹茹、半夏曲各3g,黄连、枳壳、甘草1.2g。水煎服。用于颊腮红肿,呕恶发热,下午烦躁,口苦,夜不能睡,脉洪大等。《普济方》载贯众散:贯众、黄连、甘草各9g,骆驼峰15g。共为细末,每服9g,冷水调下,可解一切热毒,或中食毒,酒毒,药毒等。《积德堂经验方》则取贯众、黄连各15g,水煎,入冰片少许,时时漱之。又能解轻粉毒,齿缝出血,臭肿等。其后《外科正宗》用该方治大麻风。《幼科发挥》拟大豆黄卷散:贯众、板蓝根、甘草、大豆卷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服1.5g,水煎服。以解误服热药者。其他方面如《普济应验良方》取贯众1个,刷净毛切块,好醋蘸湿慢火炙熟研末。每服6g,空腹米汤调服。主治赤白带年久者。《普济方》设缩砂散:缩砂仁、甘草、贯众各等分。共为细末。以棉裹少许含之,旋旋咽津,久则随痰出。用于骨鲠。

  4  清代

    至清代,前贤对贯众功用的论述全面而深刻。《会约医镜》、《本草续疏》则各自谓“治邪热腹痛,解时行疫气”;治喉痹,消顽肿。《本草正义》进而分析其作用机制曰:“贯众,苦寒沉降之质,故主邪热而能止血,并治血痢下血,甚有捷效,皆苦以燥湿,寒以泄热之功也。然气亦浓厚,故能解时邪热结之毒。”关于本品的治疗范围仍不外乎血证及热毒证,重点发挥其止血、解毒之功。例如《重订通俗伤寒论》拟加减白头翁汤:白头翁、生白芍各9g,生川柏1.5g,小川连、北秦皮各2.4g,鲜茉莉花10朵(冲),鲜贯众15g,青子芩6g。水煎服。对于伤寒邪传厥阴,厥而兼呕,甚或便脓血,舌紫苔黄,脉寸浮数,又弦数者,具有凉血清肝,泻火坚肠作用。又《经验丹方汇编》用槐角子15g,黄连、枳壳、地榆、贯众各9g。水煎服,亦治痢疾。两方虽均用于痢疾,但同中有异,加减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力强,又缓急止痛,故适用于热毒较重,腹痛明显者。而后方止血效佳。对于以便脓血为主者尤为合拍。若为痔漏有瘘管者,宜选《疡医大全》之推车客散:炒酸枣仁、远志肉、苍术、童便、炙穿山甲、猬皮各30g,炒槐角子、贯众各90g,白花地丁180g。服1个月后,每服加推车客(蜣螂)细末1g,管自退出。如出,以快剪去之。方中重用贯众既清热解毒,又止血,一举两得,与其他药物合用,疗效增强。以下两方重在体现该药清热解毒之功。《仙拈集》设清毒饮:贯众、葛根、甘草、白僵蚕,加黑豆,水煎服。主治大头瘟。《串雅内编》以贯众煅灰,香油调涂之,对于烧伤疼痛,可收止痛之效。另外,《验方汇辑》制保胎散:贯众、丹参各60g,共研末。粗渣另包。适用于胎动不安者。如平日3个月时小产,则于受胎两月时,每日用鸡蛋1个调药1g,开水冲服。不可间断,过平日小产之期不动为止。若腹中略动,将粗末1.5g,用水煎服,反映了该药运用的又一侧面。本朝除了以贯众治病外,还用之防病,例如《经验良方全集》将贯众1枚,浸于水缸内,加白矾少许,逐日饮之,克不染瘟疫。

    纵观前述,贯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体现在:在汉唐时期,贯众主要用于解毒杀虫;宋金元时期,贯众应用较为广泛,除了继承汉唐时期成就外,重视其止血功效,尤以治疗下窍出血,如崩漏出血、便血、血痢而见长;明清时期适用范围继续扩大,可解一切毒邪,还常以其为主组方以预防瘟疫。总而言之,贯众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如果灵活配伍使用,其实用性会进一步增强,故理应引起现代中医临床医家的高度重视。


作者单位:252130 山东淄博,山东万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 陆国辉,季旭明,于华芸,李艳茹,吴金勇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