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年第7卷第7期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关键词】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病情顽固,常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下腹坠痛、腰骶酸痛、痛经,于劳累、性交、经期前后、排便时加重,盆腔瘀血,月经和白带增多。本病多属于中医腹痛、带下、癥瘕、不孕等病范畴。妇科检查:宫颈光滑、子宫二度后倾,较正常稍......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病情顽固,常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下腹坠痛、腰骶酸痛、痛经,于劳累、性交、经期前后、排便时加重,盆腔瘀血,月经和白带增多;或月经不调;或不孕。本病多属于中医“腹痛”、“带下”、“癥瘕”、“不孕”等病范畴。多因本虚(肝肾不足、肝血亏少、阴阳失调),标虚(瘀血内阻、痰湿内蕴、气机阻滞)致病。治宜攻(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理气消痰、散寒或清热解毒)补(益气、补肾、养血)兼施,内外同治或中西医结合,可收满意疗效。

    1  医案

    患者,女,24岁。因婚后3年不孕,月经后期,带下黄臭量多,伴小腹及腰痛半年,于2005年5月2日来院初诊。经量少,色黯质薄,腹痛拒按,常头昏痛,倦乏,多梦,心烦,口渴,溲黄,便结,面色萎黄,舌尖红,有朱点,脉弦数。妇科检查:宫颈光滑、子宫二度后倾,较正常稍小,有深压痛,两侧附件均有明显压痛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中医辨证:湿热蕴结,气虚血滞。治法:清热化湿,益气活血。处方:银甲丸[1](见后)合四君子汤加减。

    前后一共就诊26次,随症选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蒲公英、红藤、升麻、琥珀、川楝子、生蒲黄、炒五灵脂、茺蔚子、茜草、益母草、甲珠、细辛、广木香、炒白芍、鸡血藤、鹿角片、杜仲、续断、桑寄生、山萸肉、党参、生黄芪等。

    服药期间,月经渐趋正常,腰腹痛亦渐消失,带色转白,量亦减少。至同年11月,经期未再腹痛,白带正常。妇科检查:除子宫有深压痛外,余均正常。再继续服药并加服银甲丸,于2006年2月23日做输卵管通气检查,结果通畅。继而受孕,并于次年1月顺产一女孩。

    2  分析

    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2]: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而又不太容易治愈的一种疾病。本病通常都是由于接生或处理流产时消毒不严,或不注意产褥期卫生、孕期卫生及经期卫生,引起盆腔急性感染,而治疗又不及时或不彻底发展而成。患者每有慢性腰部痛、小腹痛、白带增多、痛经、月经不调和不孕等症状。有的病人还可因此而出现情志抑郁、失眠、疲倦、消化功能紊乱等病症。

    中医学没有“慢性盆腔炎”的病名,不过,根据患者常有的腰痛、小腹痛和白带增多等症状,可属中医妇科的“带下病”范畴。《傅青主女科》说:“夫带下俱是湿证。”但由于病人体质阴阳的偏盛,又可表现为“湿热蕴结”、“寒湿凝滞”两种基本证型,而以前者更多见。总之,就病因来说,都是湿邪流注下焦的缘故。再者,下焦于妇女为胞宫所在的地方,冲、任二脉皆起于胞宫。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无论寒湿或湿热流注下焦,均可致血脉瘀滞。所以王清任《医林改错》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湿邪遏郁胞宫,瘀血阻滞冲、任,故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则月经不调,以致不孕。这是用中医学分析慢性盆腔炎常见症状的理论根据,也可说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3  本医案的中医辨证论治[3]

    本医案的中医辨证“湿热蕴结,气虚血滞”的根据是:带下而多为湿盛,带色黄而臭系湿热;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舌尖红和脉数都是邪内伏的兼证。病已半年,更可说明湿热胶结,遏郁难去的“湿热蕴结”的辨证是恰当的。久病多虚,病人常有倦乏和头昏痛,正是气虚的见证。腹痛拒按,舌尖朱点,则是血脉瘀滞的表现。

    或谓:病人带下黄臭而多,虽是湿热下注的外证,但月经后期、量少、色黯、质薄,似宜从血海空虚,胞宫寒冷而致不孕来辨证。何况尚有头昏痛、倦乏、面色萎黄等虚象,疑应峻补气血、温暖肝肾才是正治。

    因此有必要再深入分析本案的脉症,辨清疑似之处,得出正确的结论。

    月经后期量少,似是血虚见证,但血虚之小腹疼痛应为经脉失养的空痛,即绵绵作痛、喜揉按的虚痛。本案的小腹疼痛则是痛而拒按的血滞胞络的实痛。经血色黯质薄虽是宫寒者所常有的症状,但应兼见口淡不渴、小便清长,甚或有畏寒、腹冷、大便溏薄等肾阳不足的证侯。而本案反见心烦口渴,溲黄便结的里热兼证。所以《景岳全书·妇人规》有“后期而至者,本属血虚,然亦有热而燥瘀者,不得不为清补;有血逆而滞留者,不得不为疏利”的说法;《医学心语·月经不调》也有“方书以趱前为热,退后为寒,其理近似,然亦不可尽拘也。假如脏腑空虚,经水淋漓不断,频频数见,岂可便断为热;又如内热血枯,经脉迟滞不来,岂事便断为寒;必须察其兼证”的论述。

    再从舌苔和脉象来看,虚寒病人的舌色多淡而不荣,脉象每见迟细。而本案即是舌尖发红,且有朱点,乃属有热、有瘀的症候,诊脉也是主肝经郁热的弦数脉象。

    上述情况可以说明,关于本案的辨证,疑为血虚宫寒的证据太少,而判断有热、有瘀的证侯颇多。若再结合带下黄臭而多,则更证明湿热蕴结致血脉瘀滞的论断准确。更进而从病因和病机分析,本案的月经后期,按“辨证求因”的逻辑推理,湿热应是致病之“因”。湿与热合,每胶结难解,迁延留连,故病痛缠绵,长期不愈。湿热蕴结胞宫,血海受热邪煎熬,血脉粘滞而有月经后期量少、腹痛拒按诸症;也就是《景岳全书·妇人规》所说的“血热而燥瘀”的病机。病患既久,正气耗伤,致见头昏痛,倦乏,面色不荣。故本案辨证“湿热蕴结,气虚血滞”正是根据“辨证求因”“谨守病机”的学理而得的结论。

    本案尚有腰痛、心烦、多梦等症状,乃是因为正常月经系冲、任二脉气血通盛的表现,而冲、任二脉又受肝、肾两脏的制约,冲、任受邪,少有不见肝、肾病状的。腰为肾之府,腰痛便反映了肾经的病态。所以本案在诊治过程中,随症选用了杜仲、续断、桑寄生之类调养肾气的药味。从脉诊来看,六脉弦数是热盛于肝经的证侯。肝热传心,故有心烦的兼证。舌为心苗,舌尖尤其反映心经的病态。舌尖发红,正说明心经确已有热。心与小肠相表里,故小便色黄。肝、心两经均受热扰,自然睡梦不宁。

    本案辨证既是“湿热蕴结,气虚血滞”,自应以“清热化湿,益气活血”立法。本案初诊处方银甲丸合四君子汤加减,四君子汤(党参、茯苓、白术、甘草)便是用在补益正气,这对瘀滞兼有气虚不足以运血者,尤为恰当。“六淫”之邪均可化火,湿热蕴结更有化火的可能 。而“热盛成火,火盛成毒”,故本着“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道理,清热化湿,解毒活血便应该是慢性盆腔炎的主要治法。本案始终服用的银甲丸,则是体现这一主要治法的。

    银甲丸是根据《温病条辩》的银翘和《金匮要略》的升麻鳖甲汤二方加减,增入化湿、解毒、活血的药味而成。经我院妇科门诊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病人,服后多反映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减轻或好转。至于更确切的疗效,尚有待今后的观察总结。

    银甲丸配制如下:银花、连翘、升麻各25g,红藤、生鳖甲、蒲公英、紫花地丁各50g,生蒲黄、椿根皮、大青叶、琥珀、茵陈、桔梗各2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约重6g,视病情轻重和胃纳强弱,每服1~2丸,每日2~3次。若症状较重或不便制丸时,可采用煎剂药量50g者可酌减为25g,20g者酌减为15g。惟琥珀(性味甘平,入心、肝、膀胱经,效能镇惊安神、利尿通淋、活血化瘀)不宜入煎剂,可研末随煎剂分次冲服,剂量每剂5g,煎剂每日服1剂,分3次服。“丸缓汤荡”,本案前阶段就是服用煎剂,待病情显著好转时,才采用丸剂的。

【参考文献】
  1 刘强.疑难杂症治疗秘方.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6.

2 张树生.中医临床必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9.

3 包高文.中国妇科秘方全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


作者单位:134100 吉林通化,通化县卫生学校

作者: 张西林,宋淑琴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