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9年第8卷第7期

16层螺旋CT对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关键词】16层螺旋CT急性肠梗阻诊断价值急性肠梗阻是常见的急性腹部疾病之一,占急腹症的20%,其发病原因以机械性多见,常见病因有肠肿瘤、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和肠内疝等,引起肠腔狭窄和阻塞,使肠内容物不能通过。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肠梗阻病例38例,分析超声、16层螺旋CT(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急性肠梗阻 诊断价值

急性肠梗阻是常见的急性腹部疾病之一,占急腹症的20%,其发病原因以机械性多见,常见病因有肠肿瘤、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和肠内疝等,引起肠腔狭窄和阻塞,使肠内容物不能通过。本文收集2007年2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肠梗阻病例38例,分析超声、16层螺旋CT(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月—2009年3月,我院行X线、超声、传统螺旋CT及16-MSCT扫描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肠梗阻患者38例,其中男25例,女13例,包括儿童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以及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部分患者腹部触及包块,发病时间数小时至数天不等。

    1.2  检查方法  B超:美国GE-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常规扫查肝、胆、胰、脾、肾等实质脏器,重点检查胃肠道,以清晰显示肠管及原发病灶为佳。X线:常规立、卧位摄影。传统螺旋CT(美国GE)及16-MSCT(日本东芝)机扫描,范围从隔顶至耻骨联合水平,其中16-MSCT(日本东芝)机扫描后,行vitre.2工作站行后处理,并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显示方法,对病情的需要进行兴趣区多角度的重点观察,11例病例平扫后行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优维显300)75ml。本组病例未口服对比剂扫描,因经为急诊病号,并且肠梗阻患者本身肠管内已有大量液体和气体,基本形成良好的自然对比。

  2  结果

    2.1  16-MSCT检查结果  本组38例肠梗阻病例,均与临床诊断、手术及病理结果相符,其中肠粘连21例,肠扭转7例,肠套叠5例,肠道肿瘤4例,肠道蛔虫1例。见图1~5。

    2.2  16-MSCT上肠梗阻大部分其特征性影像表现

    2.2.1  肠肿瘤引起的特征性表现  梗阻部位(移行带)软组织肿块或肠壁不规则增厚。其特点为移行带突然狭窄或截断;肠壁有局限环形成,不规则增厚,多超过5mm,有肿块征象,病变呈节段性,不会太长,有时可见局部淋巴结肿大或肝脏转移。

    2.2.2  肠套叠引起的特征性表现  腹腔内分层状软组织肿块,呈“同心圆”状或“袖套状”,并可在套叠的头部显示肿瘤,并依据套叠内容物的密度及测量CT值,表现为脂肪密度为脂肪瘤,发现不规则的实性肿块为恶性肿瘤。

    2.2.3  肠粘连引起的特征性表现  梗阻部位(移行带)渐行性狭窄,肠壁光滑,偶尔见到粘连带,而见不到其他明确病变者,但最关键是要发现一些伴随的并发症,如肠绞窄或肠扭转。

    2.2.4  对肠扭转、肠绞窄引起的相对特征性表现  肠系膜水肿,系膜静脉因回流受阻而扩张,并可见肠系膜连同其血管纠集、扭曲,形成“旋涡状”,特别是增强扫描为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最好的影像方法,肠壁强化减弱的特征性为100%,靶状肠壁增厚的特异性为96%。

    2.2.5  炎性引起的相对特征性表现  大、小肠都有可能发生各种急、慢性炎症引起肠梗阻。常见的小肠炎性病变为克隆氏病和肠结核,病变部位主要在回肠末段或盲升结肠。一般病变范围长,呈跳跃性,肠壁增厚,增强后肠壁呈分层状强化;另外也可表现为软组织块影,边缘清晰,肿块周围伴有条索状密度影,提示与充血水肿、炎性浸润有关,此为炎性改变的可靠依据,这种征象也称为“腹腔警察”。

  3  讨论

    普通X线是肠梗阻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因其信息量不足,相对20%~52%的病例不能确诊,对梗阻的病因,有无闭袢和绞窄的诊断价值十分有限[1,2]。超声检查无创、廉价,可随时监测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进展情况,但只可判断肠梗阻的大致部位,准确判断具体位置还很困难,尤其是对粘连性肠梗阻,因无特殊超声影像特点,疾病诊断很困难,至于病因判断除非出现特殊超声影像表现,如“靶环征”、“假肾征”等,可明确诊断。传统CT能同时显示肠腔内外的病变,但由于技术所限,可能遗漏小病灶,尤其是不能提供立体空间关系,病因诊断率不高;而16-MSCT可以提供明确的诊断,有无梗阻,梗阻原因、程度及梗阻发生的部位;同时16-MSCT三维重建集SCT扫描,X线造影,血管成像及肠内窥镜作用为一体,能多方位、多角度显示病变,直观、立体展示病变全貌及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不仅可以直观展示管腔内外的解剖结构,展示效果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并能显示梗阻部位,梗阻点形态改变及内部特征,有助于明确梗阻原因。同时MSCT、MPR、MIP和SSD在肠梗阻检查中各有优势;4种后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有助于病变的检出与病变的定位、定性;当临床和超声、X线疑诊肠梗阻时,及时行16-MSCT检查并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能诊断及除外肠梗阻,显示肠梗阻部位、病因及程度等信息,为临床提供了治疗方案及参考依据的综合考虑,从而避免了盲目的剖腹探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临床意义,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成雨,何银,陆武,等.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16(3):178-181.

2 Maglinte DD,Heitkamp DE,Howard TJ,et al.current concepts in imaging of small bowel.obstruction.Radiol din northam,2003,41:263-283.

(编辑:汪 洋)


作者单位:313000 浙江湖州,湖州市福音医院放射科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