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4期临床医学

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左室肥厚(LVH)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由于左室肥厚的逆转可能与预后的改善有关,所以,应确定新的抗高血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拮抗剂对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和结果58例以前未治疗过且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左室肥厚(即左室重量指数[LVMI]男性134g/m2,女性110g/m2和/或舒......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左室肥厚(LVH)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由于左室肥厚的逆转可能与预后的改善有关,所以,应确定新的抗高血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Ⅱ(AT1 )受体拮抗剂对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和结果 58例以前未治疗过且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左室肥厚(即左室重量指数[LVMI]男性>134g/m 2 ,女性>110g/m 2 和/或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12mm)的高血压患者接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或倍他乐克治疗8个月后,共获得52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在缬沙坦治疗(n=26)8个月后,LVMI从127±23g/m 2 降低到106±25g/m 2 (比值[R]:0.83;95%可信区间[C 1 ]:0.79~0.87;与基础值相比P<0.0001)。倍他乐克治疗(n=26)后,LVMI降低的幅度较小,从127±25g/m 2 降到117±27g/m2 (R=0.92,95%C 1 0.86~0.98;与基础值相比P=0.0082)。治疗后LVMI的平均下降在缬沙坦组为21g/m 2 ,而倍他乐克组仅为10g/m 2 (与基础值相比R=0.91;90%C 1 :0.85~0.97)。治疗前的基础平均血压在缬沙坦组为163±12/106±6mmHg,倍他乐克组为160±14/103±6mmHg。在8个月的治疗后,缬沙坦组平均下降至146±13/90±7mmHg,而倍他乐克组降至147±18/90±7mmHg。缬沙坦组有7例患者,而倍他乐克组有8例患者需要加用双氢克尿噻治疗。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缬沙坦在以前未治疗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抗高血压治疗8个月后产生了左室肥厚的逆转。这种药物在这组高血压患者服用是安全的,但就危险性下降而言的长期益处还需进一步证实。

关键词 高血压 缬沙坦 左心室肥厚 AT 1 受体拮抗剂

在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LVH)是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个有力的预测指标,它是独立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即使是血压本身)的 [1,2] 。LVH的逆转可能与预后的改善有关 [3,4]。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 [5]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早已证实[6] 。笔者旨在分析缬沙坦治疗对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室(LVH)的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为在3周单盲的安慰剂导入期后 舒张压在95~115mmHg之间,收缩压在150~180mmHg之间。所有血压测定在病人坐位休息10min后采用标准的袖带水银柱测量两遍。在导入期要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在左室肥厚(LVH),其定义为左室重量指数(LVMI)男性>134/m 2 体表面积,女性>110g/m 2 和/或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12mm。92例病人进行了基线的超声心动图检查,58例满足入选标准(表1)。

表1 58例随机病人的基本情况 (X±s)(略)

1.2 研究方法 随机的患者以双盲方式接受缬沙坦80mg,每日1次或倍他乐克50mg,每日1次,共4周。如果血压没有得到满意控制,即服药前的早晨坐位舒张压95mmHg以上,则两种药物的剂量都加倍。再过4周后,如果病人的舒张压仍在95mmHg以上,则加用双氢克尿噻(HCTZ)。 3个月后进行第2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常规随访为8周的间隔。最后一次随访及第3次超声检查是在双盲治疗的8个月后进行。所用仪器为惠普Sonos55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4MHZ。根据美国超声协会推荐的方法 [7] 进行操作。采用二维超声成像。左室重量指数(LVMI)根据Devereux等的公式 [8] 计算得出。左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容积由二维超声确定,左室射血分数(EF)和节段性缩短(FS)采用标准公式计算得出。

1.3 统计学处理 对于主要的疗效分析,基线和末次的LVMI进行治疗组间比较。对于意向治疗分析,所有随机病人至少应进行1次治疗后的超声心动图检查。主要疗效变量LVMI和次要变量的数据经对数据经对数转换后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并计算相应的95%可信区间。治疗间的差别采用协方差分析(ANCOVA),并计算95%的可信区间。如果中位数的值是适当的,数值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血压控制 在缬沙坦组有12例患者需要将剂量增加到160mg,每日1次,7例患者需要增加HCTZ治疗。在倍他乐克组为达到满意血压控制,有14例患者接受了50mg,每日2次,8例患者又增加了HCTZ治疗。缬沙坦治疗8个月后,收缩压从162±12mmHg降低至146±13mmHg(平均17mmHg; 95%C 1 平均21~13mmHg,P<0.0001),舒张压从101±6mmHg降到90±7mmHg(平均11mmHg;95%C 1平均14~8mmHg;P<0.0001)。倍他乐克治疗组收缩压从160±14mmHg降到147±18mmHg(平均13mmHg;95%C 1 平均18~17mmHg,P<0.0001),从舒张压从103±6mmHg降到90±7mmHg(平均12mmHg,95%C 1 平均15~9mmHg;P<0.0001)。缬沙坦组心率几乎未变。治疗前为76次/min(中位数),治疗8个月后为73次/min。而倍他乐克组则观察到了预期的心率下降,从治疗前的76次/min明显下降到64次/min。

2.2 超声心动图资料 缬沙坦治疗3个月后,LVMI从127±23g/m 2 轻度下降到119±23g/m 2 ,而治疗8个月后则显著地下降到106±25g/m 2 (比值[R]:0.83;95%可信区间[CI]:0.79~0.87;与基础值相比P<0.0001)。倍他乐克组在3 个月后LVMI从127±25g/m 2 下降到119±23g/m2,8个月后降到117±27g/m 2 (R:0.92,95%C 1 :0.86~0.98;与基础值相比P=0.0082)。协方差分析表明性别与年龄对治疗没有影响。治疗后LVMI平均下降在缬沙坦组为21g/m 2 ,而在倍他乐克组仅为10g/m 2 (与倍他乐克组相比R:0.91;90%C 1 :0.85~0.97),表明缬沙坦有更大的治疗作用。两种药物均减轻了室间隔和后壁厚度,缬沙坦稍更有效(表2)。左室内径、容量及它们的衍生参数EF和FS几乎未发生变化(表2)。

表2 治疗期间获得的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参数 (X±s)(略)注: ˇ 与基础值比P<0.01; ˇˇ 与基础值比P<0.005; ˇˇˇ 与基础值相比P<0.0001,LVMI:左室重量指数;PWTD:舒张末期后壁厚度:IVSD:舒张末期间隔厚度;LVI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S:左室收缩末期内径;FS:节段性缩短;LVED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S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F:射血分数。

3 讨论

对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LVH)是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个有力的预测指标,它是独立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即使是血压本身)的。LVH的逆转与预后的改善有关。比较不同种类药物对LVH作用的荟萃分析 [9,10] 是一个最近发表的试验 [11] 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是目前在这方面最有效的一类药物。在LVH的发生过程中,除了压力的慢性增加和/或容量负荷过重外,血浆ACE活性、血浆醛固醇水平 [12] 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也起了重要作用 [13] 。ACE抑制剂引起的ANGⅡ水平的下降可能是ACE抑制剂除了降压作用以外的有益作用的机制。尽管ACE抑制可抑制大量的ANGⅡ,特别是在心脏里,但ANGⅡ的生成除了ACE催化ANGⅠ所得外,还有其他替代途径 [14] 。因为几乎所有ANGⅡ已知的作用均由AT 1受体亚型介导 [15] ,所以最近应用的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Ⅱ AT 1 受体拮抗剂也应对LVH的逆转有效的药物 [16] 。实验资料已表明这种药物对心肌肥厚和纤维化有很重要的作用 [17,18] 。已有证据表明。AT 1 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一样,除了降压作用以外还有一个药物学作用 [16] ,即通过阻断AT 1 受体可导致ANGⅡ促生长作用的减弱。根据我们的试验数据,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8个月后可引起左室肥厚的显著逆转,表明缬沙坦可安全用于LVH的患者,但就危险性下降而言的长期益处还需要进一步试验证实。

参考文献

1 Levy D,Garrison RJ,S avage DD,Kannel W B,Castelli WP,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echocardiographically determined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 the Framinagham heart study. N Engl J Med. 1990,322:1561-1566.

2 Verdecchia P,Schillaci G,Borgioni C,Ciucci A,Gattobigio R. Zampi I,Santucci A,Santucci C,Reboldi G,Porcellati C,Prognostic value of left ventricular mass and geometry in systemic hypertension with left ven-tricular hyperteophy. Am J Cardiol,1996,78:197-202.

3 Levy D,SalomonM,D Agostino RB,Belanger A J,Kannel WB,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baseline electrocarediographic features and their serial changes in subjec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Circulation,1994,90:1786-1793.

4 Muiesan ML.Salvetti M.Rizzoni D,Castellano M. Donato F. Agabiti-Rosei E. Association of change in left ventricular mass with prognosis during long-term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J Hypertens,1995,3:1091-1095.

5 Criscione L.de Gasparo M. Buhlmayer P. Whitebread S. Ramjone H-PR. Wood J.Phar macologieal profile of valsartan: a potent,orally active nonpcptide antagonist on the angiotensinⅡAT 1 -receptor subtype. Br J pharmacol,1993,110:761-771.

6 Coreal.Cardoni O Fogari R.Innocenti P. porcellat C. provvidenza M. Meilenbrock S.Sullivan J.Bodin F.Valsartan. a new angiotensinⅡantagonist for the treatment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against amlodipine. Clin pharmacol Ther,1996,60:34-346.

7 Sahn Dj,De Maria A,Kisslo J.Weyman A.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quantitation in M-mode echocardiography: resuts of a survey of echo-cardiographic measurements. Circulation,1978,58:1072-1083.

8 Devereux R B.Alonso D R.Lutas EM.Gottlieb G J. Campo E. Sachs I. Reichek N. Ec
hocardiographic assessment of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comparison to necropsy findings. Am J Cardiol,1986,57:450-458.

9 Schmieder R E.Martus P.K lingb

作者: 蒋爱忠 揭红波 张惠琪等 2005-8-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