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6期临床医学

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导致下肢坏疽。据统计糖尿病患者膝以下胫动脉病变常见,相对发病率为90%,而非糖尿病患者仅10%[1]。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并加重了经济负担。本研究观察分析7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严重者导致下肢坏疽。据统计糖尿病患者膝以下胫动脉病变常见,相对发病率为90%,而非糖尿病患者仅10% [1]  。下肢截肢率比正常人高5~10倍 [2]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并加重了经济负担。本研究观察分析7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为2002年住院及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共78例,有下肢动脉斑块形成者43例,无斑块形成者35例。再按相同年龄段(60~70岁)、糖尿病病程大于5年、均合并有高血压者分成两个亚组,有下肢动脉斑块形成者25例,无斑块形成者18例。糖尿病诊断标准按ADA(1997)标准。高血压诊断符合1993年WHO/ISH高血压定义。

    1.2 检测方法 血样本采集及检测,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禁食12h于次日7am采集空腹血7ml,口服75g葡萄糖或进食100g馒头餐,采集餐后2h血5ml。其中空腹4ml血标本立即送生化检验室常规检测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其余3ml测胰岛素。餐后2h血标本中2ml用于检测2h血糖,其余3ml测2h胰岛素。

    1.3 仪器试剂 使用HP Image Poime.HX超声诊断仪探双侧股动脉,动脉及足背动脉以直接看到血管内膜下斑块形成。胰岛素放射免疫法,试剂盒购自美国DPC公司,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试剂盒购自复旦张江高科技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化仪为日历7170A。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表示方法用均数±标准差,均数比较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高血压发生率比较用X2 检验。上述统计处理均采用SAS6.23软件。

  2 结果

    2.1 两组年龄、糖尿病病程及高血压发生率的比较 结果显示,有下肢动脉斑块形成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发生率均高于无斑块形成者,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糖尿病病程及高血压发生率的比较 (X±s)(略)
    
    2.2 相同年龄段(60~70岁)糖尿病病程>5年,均不合并有高血压者的血糖(空腹,餐后2h),血胰岛素(空腹、餐后2h),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比较。结果显示:有下肢动脉斑块形成者,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高于无斑块形成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空腹血糖、血胰岛素、餐后2h血糖、血胰岛素、总胆固醇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表2 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X±s)(略)
      
    注:FBG:空腹血糖;BG2h:餐后2h血糖;FINS:空腹胰岛素;INS2h:餐后2h胰岛素;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HbA 1C  :糖化血红蛋白

  3 讨论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属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与非糖尿病患者相似 [3]  。但就糖尿病患者而言其发生率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大量试验已证实,糖尿病病人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高血糖的程度及慢性持续过程有关。持续的高血糖可使大量的蛋白质与葡萄糖之间发生非酶促硝基化反应,最终形成不可逆的晚期糖基化终未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AGE),使这些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AGE与AGE-R相互结合,作用后产生氧化应激,从而产生多种氧化应激产物,使血管粘附分子-1(VCAM-1)大量增加,激活核酸转录因子NF-κB等,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AGE也可使白细胞趋化增加,导致单核细胞聚集、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分泌增加,在晚期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 [4]  。

    2型糖尿病多伴有脂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TG升高和HDL-CH降低,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TC水平与普通人群相比差别不明显,故难以将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的危险性用高TC来解释。本研究观察到血TG水平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有关联。而动脉壁粥样斑块的主要成份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且被证实主要来自血浆 [5]  ,故而推测其作用似乎仍是通过胆固醇代谢途径实现的 [6]  。

    高血压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由于血压增高,动脉分支的特定角度和走向,血管局部狭窄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所产生的湍流,剪切应力,以及由于糖尿病等因素的长期反复作用,都能损伤内膜或引起功能改变,有利于脂质的沉积及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而形成粥样硬化。临床上对合并高血压患者比非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更应强调严格的血压控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是糖尿病下肢血管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积极纠正这些异常改变,以减少糖尿病及截肢的发生。在下肢动脉病变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中,与糖尿病足关系最密切,提示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足的重要致病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秀问.老年人糖尿病足.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5,16:77.

        2 潘长玉,高妍.袁中元,等.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相 关因素调查.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12:323.

        3 钟学礼.临床糖尿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3.

        4 陈家伦.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致病机理进展.全国内分泌代谢进修班参考教材,2000,21-25.

       5 陈颢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18.

       6 陈劲松,胡利东,刘玉韶,等.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4(12):207.
    

  作者单位:200434上海市江湾医院内科

作者: 佟莉 史济经 2005-8-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