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6期临床医学

皮肤瘙痒病85例临床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皮肤瘙痒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病因素比较复杂,包括多种内外致病因素。现对笔者所在医院皮肤科门诊85例皮肤瘙痒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85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根据临床症状确定诊断。...

点击显示 收起

   皮肤瘙痒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病因素比较复杂,包括多种内外致病因素。现对笔者所在医院皮肤科门诊85例皮肤瘙痒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85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根据临床症状确定诊断。85例患者中,男47例,女38例。年龄21~84岁,其中21~30岁2例,31~40岁4例,41~50岁7例,51~60岁18例,61~70岁31例,71~80岁20例,80岁以上3例。发病季节:春季12例,夏季11例,秋季21例,冬季41例。伴发疾病:糖尿病26例,肝胆疾病17例,肾病12例,甲状腺功能异常3例,神经衰弱4例,脑动脉硬化5例,药物反应8例,妊娠2例,衣物刺激所致4例,病因不明4例。
   
  1.2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明确诊断。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可有条状表皮剥脱及血痂。85例患者中,全身性瘙痒62例,局限性瘙痒23例;夜间瘙痒症状明显58例,白天症状明显15例,日夜间无明显差别12例;瘙痒程度剧烈、持续时间长51例,程度轻微、持续时间短34例;继发感染18例,其中毛囊炎10例,脓疱疮5例,淋巴管炎3例;伴精神忧郁11例,食欲不振9例。
   
  1.3 治疗方法 (1)治疗原发病(糖尿病、肝胆肾疾患等)25例。(2)68例予以抗组胺药口服。(3)41例予以中药汤剂口服,以养血、祛风、安神为原则,予润肤止痒汤口服。(4)根据病情,21例予薄荷酚洗剂,24例皮质类固醇软膏外用,37例予中药止痒洗剂外用。
   
  2 结果

  瘙痒症状明显好转41例,好转34例,无效10例。
   
  3 讨论

  皮肤瘙痒病的病因复杂,致病因素包括内因或外因或兼而有之。内因多与某些内部疾病有关,外因与外来刺激有关 [1]  。血液中的许多化学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激肽2等神经传导介质,在皮肤中主要是对血管活动的调节,参与痒感和痛感的发生,阿片样肽对中枢有致痒作用 [2]  。
   
  以上85例皮肤瘙痒病患者临床特点如下:(1)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2)发病者以60岁以上年龄为多,考虑由于老年人皮脂腺机能减退,皮肤干燥和退行性萎缩等因素所致,因而避免剧烈搔抓、热水烫洗等不良刺激对减轻老年皮肤瘙痒病症状尤为重要。(3)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 冬季,寒冷为常见的诱发因素,可能与冬季皮肤干燥有关。(4)皮肤瘙痒病多伴发系统性疾病等多种内外因素,如糖尿病、肝胆肾疾患及动脉硬化等。(5)瘙痒以夜间为著,白天症状相对较轻。(6)皮疹可有继发改变,如湿疹、苔癣样变、感染等,故诊断时应详细询问病史,证明在初发病时仅有瘙痒,而无皮疹,方能诊断为瘙痒病,从而与湿疹、毛囊炎、疖等相鉴别。(7)可伴有食欲不振、精神抑郁等神经衰弱症状,故治疗皮肤瘙痒病显得尤为重要,不但能减轻患者的疾病痛苦,还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8)治疗上,力求查明原因,治疗原发病。对于糖尿病患者,降糖、控制血糖可明显改善瘙痒病症状;对于肝肾功能不全所致的皮肤瘙痒病,经内科治疗,改善肝肾功能后能促进病情的明显好转。抗组胺药物对治疗皮肤瘙痒病有效,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尤其对于不能耐受抗组胺药物及皮质类固醇软膏的患者,予以中药汤剂口服及中药外用可明显缓解皮肤的瘙痒症状。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07-709.
   
  2 Hgermar.痒的外周和中枢介质.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3,19:227-230.
    

  作者单位:110003辽宁省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

作者: 陈晶 2005-8-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