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7期中医中药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颈椎病42例临床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颈椎病为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因颈、肩、背部的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而导致颈椎退行性变化,使椎间失稳而造成关节功能紊乱,或由于骨质增生等颈椎骨关节损害而引起颈椎周围组织继发性损伤,所产生的一种综合征。我科自2002年7月~2003年7月采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颈椎病42例,并与推拿组28例进行对照,取得了满意疗效,......

点击显示 收起

   颈椎病为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因颈、肩、背部的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而导致颈椎退行性变化,使椎间失稳而造成关节功能紊乱,或由于骨质增生等颈椎骨关节损害而引起颈椎周围组织继发性损伤,所产生的一种综合征。我科自2002年7月~2003年7月采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颈椎病42例,并与推拿组28例进行对照,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0例均为门诊病人,随机分为2组。穴位贴敷疗法组(即治疗组)42例,其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34~73岁,平均52.6岁,病程2周~6年,平均18个月,推拿组(即对照组)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37~69岁,平均51.2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14个月。临床分型:治疗组神经根型24例,椎动脉型12例,交感神经型6例;对照组神经根型18例,椎动脉型7例,交感神经型3例。2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分型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颈、肩、背、上肢疼痛和放射痛,伴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受限。(2)颈椎棘突或椎旁有压痛,颈部活动障碍,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位置性眩晕试验阳性。(3)70例患者均经颈椎X线正侧位摄片,部分患者经椎CT扫描或颈椎MRI检查,提示颈椎椎体骨质增生,骨桥形成,或椎间隙狭窄,椎管狭窄,或颈椎韧带钙化,颈椎生理曲度改变。

    1.3 治疗方法 (1)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疗法:患者取坐位,头稍前倾、松衣。以双侧乳突下,肩井、天宗为主穴,配以颈7、颈9、膻中及双涌泉穴。医者先以拇指指腹依次揉按以上诸穴,每穴3min,范围由小到大,力量由轻到重,再取2号或4号增效药垫(北京伯鸿医药科技发展中心提供),用酒均匀湿润后贴于所选穴位上,然后每日向药垫内注入少许酒湿润药垫。每7~10天更换药垫1次,4次为1个疗程。(2)对照组:病人取坐位,头微前屈,医者立于其后,采用按、揉、拿捏、弹拨等手法作用于颈部相应穴位和肌肉,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颈部功能活动正常。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颈部功能活动基本正常。好转:主要症状减轻,体征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2组治愈显效率采用X 2 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略)

    3 讨论

  颈椎病为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因颈、肩、背部的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而导致颈椎退行性变化,使椎间失稳而造成关节功能紊乱,或由于骨质增生等颈椎骨关节损害而引起颈椎周围组织继发性损伤,所产生的一种综合征。中医认为,颈椎病的形成乃寒凝气滞,血脉瘀阻,经脉失濡所致。穴位贴敷疗法先以手法揉按相应穴位,以疏通经脉,再敷贴具有活血通络,散寒止痛的2号或4号增效药贴,使阴寒消散,经脉温通,经气调达,诸苦遂止。同时本法能使药物对穴位产生持久的刺激作用,较单纯按摩更能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因而其效更佳。本研究表明,穴位贴敷疗法的治愈显效率显著优于推拿法(P<0.05)。本法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单位:441300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中西结合病房

作者: 代德辉 2005-8-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