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7期中医中药

中医舌诊在治疗重度烧伤病人中体会

来源:INTERNET
摘要:舌黄未下者,下者黄去”,这都是根据舌苔变化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及决定治疗方法,舌诊向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舌诊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中医辨证的一项重要指征,也是论治的一项重要依据。我院烧伤中心自1996年开始,在注意观察89例重度烧伤病人的舌象表化,发现病情的变化,常能较敏感地从舌象......

点击显示 收起

  舌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内经》中就有“心开窍于舌,脾脉系舌本,肾脉挟舌本”等理论,说明当时已认识到舌形态功能与内脏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后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具体的论述,指出“脏结白胎滑者,难治。舌黄未下者,下者黄去”,这都是根据舌苔变化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及决定治疗方法,舌诊向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舌诊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中医辨证的一项重要指征,也是论治的一项重要依据。我院烧伤中心自1996年开始,在注意观察89例重度烧伤病人的舌象表化,发现病情的变化,常能较敏感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特别是大面积特重度烧伤的病人往往因切脉困难,观察舌象就显得更有其特殊意义。
   
  舌诊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两部分,舌质反映人体脏腑的寒热虚实、气血的盛衰和津液的盈亏;而舌苔反映病邪的深浅,寒热湿燥的变化以及脾胃的功能。也可以说,舌质主要察正气,看机体抵抗力的强弱,舌苔主要察邪气,看病机性质,正邪消长。
   
  在烧伤病理发展的三个阶段中,舌象都有相应的一系列表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每个阶段观察重点有所不同。
   
  1 休克期
   
  此期为火热暴伤,阴液大耗,气阴两伤,气血两亏,舌质变化比舌苔变化更为重要。观察舌质要以色泽,润燥为其重点,常见有如下几种舌象。
   
  (1)舌质淡红,尖更红,偶有芒刺,苔薄白少津、干燥,伤后数小时一般呈现此种舌象,随着血容量的补充,舌质可由燥转润。
   
  (2)舌质转胀,质淡,舌面由于转湿,结合全身情况,往往可提示输液过多过快。
     
  (3)舌根硬直,质暗淡,舌面无枯无津,甚有紫色瘀块,这常预示着伤热危重,往往会出现阴气脱的证候,如口气冷,舌尖凉,为正气已脱,毒热内闭的危险之征,这种情况多示已处于休克状态。
   
  在休克过程中,舌质的润燥,常能反映体液丢失情况并有助于补液快慢、多少的判断。舌质色泽的鲜暗,常可反映呼吸循环功能的状况。

  2 感染期
   
  此期为火毒内攻,邪热内陷,正邪相争阶段,舌象以易变易反复为其特点,观察舌质的荣枯变化,较色泽变化更为重要,因为舌的湿润度变化,常较色泽变化出现的早。随着感染程度的转化,由表入里,由浅入深,舌苔变化比舌质变化更为迅速。观察苔之厚薄可知邪气的深浅,苔之润燥,可知津液的存亡;苔之腐腻,可知脾胃湿浊;苔之有无可知病情的进退。舌苔变化中,又以苔色变化为快,苔色变化有一定规律,一般顺序是白、黄、灰、褐、黑,向白的方向转化为顺象,反映病情好转,向黑的方向转化为逆象,反映病情恶化。

  3 恢复期

  此期为久病气阴两伤,气血失调,余热未消,正气渐高阶段,舌诊如观察舌体胖瘦,老嫩,舌质润燥,色泽为其重点,用此推测正气恢复状况,由舌苔胃气,以助调理脾胃,增进食欲,加速康复,此期舌象多表现为舌体胖嫩,有齿痕,舌质红润,苔薄白腻黄,偶有裂纹或小块剥脱。
   
  舌诊在烧伤治疗中确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在运用时,切不可把舌诊当成唯一依据,只有结合周身其他症候,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舌诊在诊断上的作用,同时舌象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如输血输液,服用抗生素等。常常可影响舌质的润燥和色泽,饮食可改变其形色,药物也可染苔,因此临床上应用须有“舍证从舌”,“舍舌化证”,舌证同等之别。所以一定要从整体出发,综合分析,去伪存真才能洞悉病情,处理得当。以上所述,是我们观察大面积烧伤病人舌象变化的一些粗浅体会,很不成熟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观察、研究探讨。  

  作者单位:116031辽宁省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
   
       116011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王家文 王超 2005-8-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