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7期误诊分析

急性胆囊炎诱发胆心综合征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

来源:INTERNET
摘要:初步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腹部B超提示:肝脏略大,肝内光点略增粗,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颈部可见强回声,为结石性胆囊炎,脾、胰大小及图形未见异常。修正诊断:(1)急性胆囊炎胆石症。(2)胆心综合征。...

点击显示 收起

  患者,男,76岁,因突发上腹部持续性疼痛3h。于2004年4月10日9时急诊入院。患者于当日晨5:30起床时突然感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无心悸、恶心、呕吐、腹泻。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体格检查:体温36℃,脉搏7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0/70mmHg,面色苍白,痛苦表情,额头冷汗,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音低钝,心率76次/min,心律齐,无早搏示未闻及杂音。腹部柔软,剑突下正中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墨菲点无压痛。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5.7×10 9 /L、中性84%、淋巴16%。心电图提示:窦性心率,心电轴正常,S—T段和Ⅱ、Ⅲ、Ⅴ 2 ~Ⅴ 6 呈弓背向上抬高。初步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立即给予:(1)吸氧;(2)肌注度冷丁50mg;(3)尿激酶130mg+生理盐水100ml静脉输入。2h后疼痛缓解,但体温逐渐增高,下午3时体温38.7℃,次日上午8时达38.8℃,并出现尿黄,巩膜及皮肤黄染。查体:墨菲点压痛(+)。复查心电图S—T段Ⅱ、Ⅲ、Ⅴ 2 ~Ⅴ 6 恢复正常。腹部B超提示:肝脏略大,肝内光点略增粗,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颈部可见强回声,为结石性胆囊炎,脾、胰大小及图形未见异常。腹部CT扫描:肝脏饱满,肝内胆管无扩张,胆囊略增大,胰、脾、肾未见异常。化验肝功:总胆红素26.8mmol/L、直接胆红素6.5mmol/L、三肝正常、TTT6U、ALT40U、心肌酶谱正常。尿八项:尿胆原(+)、胆红素(++)、蛋白质(+)、肾功、凝血系列、血沉均正常。修正诊断:(1)急性胆囊炎胆石症;(2)胆心综合征;(3)阻塞性黄疸。治疗上给予抗感染及保肝药物,1周后黄疸消失,未再出现腹痛,痊愈出院。
     
  讨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合并胆心综合征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其发病机理是由于支配心脏的胸2~4、5脊神经与支配胆囊的胸4、5~9脊神经在胸节4、5处发生交叉,并在5~8胸节重叠,胆囊疾病患者可通过这种内脏—内脏间神经联系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并反射性导致冠状动脉收缩而引起心绞痛。胆囊炎的典型病史多为饱餐后或进食油腻后发病,症状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恶心呕吐及肩背部放射痛。体征为右上腹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墨菲征阳性。辅助检查:B超探查即可确诊。本例病人误诊原因:(1)病史不典型,为晨起突发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面色苍白,出冷汗,酷似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经过。(2)腹部体征不典型,入院时仅为上腹剑突下压痛(+),胆囊区压痛不明显,结合心电图S—T段Ⅱ、Ⅲ、Ⅴ 2 ~Ⅴ 6 抬高误诊为心室下壁梗死引起的反射痛。(3)治疗上采取了镇痛,扩血管,溶栓三联疗法,使患者症状缓解,因而对以上诊断确认无疑。然而当次日患者出现黄疸,才对以上诊断产生怀疑,最后通过B超探查明确了胆囊炎胆石症为原发病,心绞痛为继发病症。
   
  通过本例误诊,我们今后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重视患者的症状与体征,不可因病史不典型而被误导。(2)一般反射疼痛部位(即神经投射区)的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如本例若剑突下疼痛为心室下壁梗死的反射痛所致,查体该部位不应为明显压痛,如出现该部位明显压痛时,则应考虑病变在腹腔,并应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发病灶。(3)为明确诊断应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若病人当时情况不允许,应待病情稳定后及时进行检查,以便早期明确诊断。总之,对于每一例病人要注意普遍性和特殊性,要进行综合分析及严密观察,才能对该病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作者单位:044600山西省芮城县人民医院

作者: 南风风 卫小红 仇根存等 2005-8-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