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8期临床医学

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比较。方法96例1、2级EH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治疗组(A组)及依那普利治疗组(B组)各48例,分别给予厄贝沙坦0。说明厄贝沙坦治疗EH疗效确切且耐受性好,干咳等副作用明显......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评价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比较。方法 96例1、2级EH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治疗组(A组)及依那普利治疗组(B组)各48例,分别给予厄贝沙坦0.15g/d和依那普利10mg/d,每2周随访并调整剂量、记录不良反应至8周;服药前行相关检查。结果 服药8周后A组总有效率为79.2%,B组总有效率77.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干咳等副作用发生率A组为4.16%,B组为20.83%,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厄贝沙坦治疗EH疗效确切且耐受性好,干咳等副作用明显低于依那普利。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厄贝沙坦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自临床应用以来,其降压作用显著,对心血管疾病有独特疗效。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其定为一线降压药物。我们采用厄贝沙坦治疗1、2级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48例,与用依那普利治疗的患者48例进行对照。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2年8月~2004年2月本院门诊新诊断的EH患者96例,其中男50例,女46例,年龄41~70岁,EH诊断和分级均符合1999年WHO/ISH诊断标准的1、2级高血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糖尿病等。96例随机分成厄贝沙坦治疗组(A组)和依那普利治疗组(
B组)。

  1.2 方法 A组:厄贝沙坦(深圳市海滨制药有限公司)0.15g,每日晨8时一次服用。2周后若坐位舒张压(DBP)达降压标准(<90mmHg或下降≥20mmHg),则维持剂量至8    周;若DBP未达降压目标则增加到0.3g/d;B组:依那普利 (扬子江制药厂)10mg,每日晨8时一次服用,2周后若坐位DBP达降压标准(<90mmHg或下降≥20mmHg),则保护剂量至8周;若DBP未达降压目标,则晚8时加服10mg。血压测量均应用袖带水银柱式血压计,取坐位右肱动脉血压,每周测血压4次,总共服药8周,治疗前后查眼底、血、尿常规等,每次随访行体检,记录心率、询问有无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8周后坐位DBP为准。显效:DBP下降达≥10mmHg并降至正常,或DBP未降至正常,但下降≥20mmHg。有效:DBP下降<10mmHg,但已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无效:未达以上标准或因副作用明显不能坚持治疗者。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X±s表示,行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 2 检验。所有数据由SPSS(8.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坐位血压变化(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 ˇ P<0.05, △ P<
0.01

  2.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略)  注: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略) 注: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1

  3 讨论

  血管紧张素Ⅱ通过AT 1 受体在血管、心脏、肾脏和肾上腺产生各种病理作用,如直接引起血管收缩、水钠潴留以及交感神经激活导致高血压,血压升高又进一步增强AT 1 受体的活性而促使靶器官损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降低心血管死亡率方面显示出重要的作用。然而,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途径外还存在生成血管紧张素Ⅱ的其它途径(非ACE途径),长期应用ACEI的情况下,仍可维持一定程度的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此外,ACEI增加组织的缓激肽水平, 使服用ACEI的某些患者发生难以忍受的干咳。而AT 1 受体拮抗剂(ARB)能阻断所有途径生成的血管紧张素Ⅱ对AT 1 受体的作用。此外,ARB还能使血浆的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反馈性增加而增强AT 2 受体的作用,可使血管扩张,对抗血管内膜和心肌增殖等 [1]  。本观察所用的厄贝沙坦,对AT 1 选择性是对AT 2 的8500倍,口服后能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60%~80%,且不受食物影响,代谢物经胆道和肾脏排泄 [2]  观察结果表明,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干咳等副作用等明显低于依那普利,病人易于耐受。由于本观察例数较少,时间较短,有许多问题尚在探讨中。

  参考文献

  1 朱文玲.展望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4,2(1):6-7.

  2 贡联兵,商冬梅.血管紧张素Ⅰ受体拮抗剂临床应用.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4,2(1):32-35.

    (收稿日期:2004-06-01) (编辑清 泉)


     作者单位:330009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

作者: 漆满英 肖建纲 吴晓 2005-8-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