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22期医学影像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表现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表现,以利于加深对此病的诊断及认识。方法1994~2003年11例经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其中一般性病例7例,HIV(+)4例,回顾性研究其CT表现,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其诊断要点。结果1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大部分发生于丘脑和底节区,一般单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表现,以利于加深对此病的诊断及认识。方法 1994~2003年11例经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其中一般性病例7例,HIV(+)4例,回顾性研究其CT表现,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其诊断要点。结果 1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大部分发生于丘脑和底节区,一般单发,境界清,平扫密度常为高、等密度,周围水肿相对轻,多为明显或中度结节样或环状强化,HIV(+)组与一般病例组CT表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其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注意了解病史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属少见病,发病率<1%。随着HIV病患者增多,原发淋巴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例明显增多,有报道达10% [1]  。对于PCNSL的CT表现,尽管国内文献已有不少报道,但经证实与HIV有关的PCNSL报道却不多 [2]  ,笔者收集到11例经证实的PCNSL中有4例为HIV(+),通过回顾其CT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增加对PCNSL的CT诊断及认识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1994~2003年经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1例,其中9例经病理学证实,2例对放疗极其敏感间接证实。11例中男6例,女5例,年龄20~76岁,平均35.4岁。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有脑外淋巴肿瘤
   
  使用Picker IQ全身CT,以OM线为基线进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层厚10mm,层距10mm,重点部位5mm无间隔扫描,距阵256×256,标准算法重建,窗宽90~110HU,窗位33~40HU。
   
  回顾11例PCNSL的CT表现,观察病灶的好发部位、境界、密度、数目、大小、占位效应以及强化特点,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2 结果

  11例PCNSL中HIV(+)与一般病例对照的CT表现如表1。回顾11例患者,其中发生于幕上者10例,幕下者1例。多发者2例,共有病变5个,病变分布于颅内各处。所有14个病变中,6个位于基底节区,3个位于丘脑,2个位于放射冠区,2个位于胼胝体,1个位于大脑灰白质交界处。肿瘤形态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影,最大病灶4.6cm×5.2cm×4cm,位于放射冠区,最小病灶1.0cm×0.9cm×1cm。瘤周水肿程度不一,占位效应随病变大小及水肿程度而异。14个病灶中,CT平扫显示稍高密度9个,等密度4个,等低混杂密度1个,其中有5个病灶中心密度略低于周边密度,所有病变均未见钙化征象。增强扫描中,所有病灶均呈不同程度强化,其中13个呈团块状、结节状均匀明显强化,1个环形强化。见表1。

  表1 11例PCNSL中HIV(+)与一般病例CT表现对照表(略)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2类,原发性是指由淋巴细胞起源的,无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3]  ,彭文伟等把获得性免疫缺陷引起的淋巴瘤归入前者 [4]  ,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绝大多数都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且多为B细胞性 [3]  。国外报道HIV感染的病人,NHL的危险比正常人高100倍 [5]  。本病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大多位于幕上,好发于丘脑、基底核、胼胝体、侧脑室旁白质区,为单发或多发的实性肿块,很少有出血、坏死或钙化,偶见有囊变,亦可弥散于脑膜或脑室周围 [6]  。本组病例中,病灶亦多发生于底节区和丘脑,单发常见,均表现为肿块或结节,未见囊变或钙化,一般病例组和HIV(+)组所见差异无显著性。  本病典型的CT表现为平扫时于底节区、丘脑等可见稍高或等密度结节或肿块,密度较均匀,边界清,周围有低中度水肿,多为单发病灶,囊变及钙化少见。增强扫描时,淋巴瘤强化亦有一定的特点,大部分表现为中度或明显的团块状、结节状均匀强化。本组病例中,有13个病灶即属于此,另1例呈环形强化。值得注意的是,本组病例中有5个病灶平扫时其中心密度低于周边密度,但增强扫描时病灶却呈一致性均匀明显强化,这可能与血脑屏障的破坏及瘤体的组织结构有关,而此种征象是否有特异性仍然有待考证。 回顾11例PCNSL,术前CT诊断为淋巴瘤的仅2例,其余9例中有4例诊为胶质瘤,2例诊为转移瘤,1例因为有发热症状诊为脑脓肿,2例性质待定,误诊可能与本病发病率低、临床及影像均缺乏特异性、长期以来对此病认识不足以及低年资医师缺乏经验和警惕性有关。其实,依据本病好发于深部白质区、等或稍高密度结节肿块影、水肿及占位效应相对轻、强化较为明显等特点,结合其他影像和临床资料,特别是当患者HIV(+)、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缺陷等,应不难作出初步诊断。

  参考文献
    
  1 赵武达,陈仁,卞志强.现代临床免疫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295.
   
  2 耿承军.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246-250.
   
  3 石群立,张泰和,钱源澄,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bel-2蛋白的表达.中华病理学杂志,1996,25:171.
   
  4 彭文伟.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37.
   
  5 Milas SA,Mitsuyasu RI,Aboulafia DM.ADIS-Related Malignancies.In:De Vita VT,Jr.Hellman S.Rosenberg SA.eds.Cancer.principles Practice of oncology5th ed.Philadelphia:Lippincott,1997,2450.

  6 冯亮.CT读片指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
    
  (收稿日期:2004-08-02)

  作者单位:545007广西柳州柳铁中心医院CT室 

  (编辑海 天) 

作者: 韦进 2005-8-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