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24期中医中药

中药糊剂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4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临床治疗多水杨酸制剂、肾上腺糖皮制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对症治疗,疗效欠佳。近年来,中医中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显示出了优势,中医多用中药灌肠治疗,疗效好,无副作用,但水剂灌肠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及所到达的深度......

点击显示 收起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预后较差。目前临床治疗多水杨酸制剂、肾上腺糖皮制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对症治疗,疗效欠佳。近年来,中医中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显示出了优势,中医多用中药灌肠治疗,疗效好,无副作用,但水剂灌肠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及所到达的深度有限,亦影响疗效。为此,我们研制了中药糊剂灌肠Ⅰ号,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4例,取得了很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住院病例,男20例,女34例,年龄18~30岁8例,30~50岁43例,50岁以上3例。初发病例18例。所有病例在入院时都有腹泻、脓血便、腹痛等症。
   
  1.2 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学》第五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灌肠1号组成:黄芪、吴茱萸、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元胡、芍药、黄芩、槐花、三七等,以白芨粉为基质制成25%的灌肠1号糊剂。

     1.3.2 每日清洁灌肠后,给予以上中药糊剂200ml保留灌肠。疗程6周(中间可休息2天),复查结肠镜。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粘膜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粘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所见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2.2 结果 54例患者,临床治愈24例(占44.4%),有效29例(占53.7%),无效1例(占1.9%)。总有效率达98%以上。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感染、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及精神因素有关。晚近一些研究表明本病还与多因素相互作用及氧自由基有关。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肠癖”、“痢疾”、“滞下”、“肠风”、“脏毒”、“泄泻”等范畴。病因与六淫邪袭,尤其是湿热之邪、饮食所伤、情志郁结及先天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责之于脾、肾气虚或阳虚,标实责之于湿热壅滞、肝气郁结或气滞血瘀。
   
  笔者认为,本病多由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所致,故选用吴茱萸、肉豆蔻、补骨脂温补脾肾而止泻;黄芪补气升阳,托疮生肌;五味子收敛止泻;槐花、三七、白芨活血止血生肌;黄芩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元胡、芍药理气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理气活血止血之功。据现代药理研究,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均有调节抑制免疫的作用。
   
  另外,本治疗采用中药保留灌汤,使药物直达患处,方法简捷,患者容易接受。直肠结肠粘膜的血液循环丰富,中药灌肠,能促进其在局部的吸收。中药糊剂能延长保留时间,提高疗效。糊剂因含有多量的粉末成分,故可吸收脓性分泌液,且大量粉末在基质中形成一些孔隙;一般不妨碍皮肤的正常排泄,有利于粘膜的修复。

  作者单位:150076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收稿日期:2004-09-26) (编辑清 泉)

作者: 徐慧先 赵琳 周恒军 2005-8-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