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期经验交流

大面积脑梗塞超早期CT和临床症状的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大面积脑梗塞早期诊断,可提供溶栓治疗的机会。依据患者临床体征结合CT早期所见,6h内明确诊断是可行的。现将我院2003年10月~2004年2月收治的48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超早期CT平扫所见和临床症状总结如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h内进行第1次头部CT平扫检查,头部CT平扫检查时间平均为(2。...

点击显示 收起

  大面积脑梗塞早期诊断,可提供溶栓治疗的机会。依据患者临床体征结合CT早期所见,6h内明确诊断是可行的。现将我院2003年10月~2004年2月收治的48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超早期CT平扫所见和临床症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48例患者,男29例,女19例,年龄57~82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h内进行第1次头部CT平扫检查,头部CT平扫检查时间平均为(2.56±1.32)h。其中10例行脑血管造影及动脉内溶栓。所有病例均在发病24h后复查头部CT,使用美国GE公司CT-1型螺旋CT,扫描速度为1s,层厚10mm。
   
  2.1 CT所见 大脑中动脉区改变37例;局限性低密度改变29例次;豆状核境界不清23例次;皮质髓质界面不清,呈现模糊均一低密度阴影20例次;脑沟变窄,脑回肿胀两侧不对称、消失13例次;脑室受压变形7例次;大脑前动脉区征象改变3例,双侧额极低密度2例;一侧颈内动脉区征象改变5例,病变侧侧脑室均有不同程度受压,3例脑室、脑池消失,呈大片低密度影;大脑后动脉区改变2例,一侧小脑半球低密度改变2例次,一侧枕叶低密度改变1例次。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8例,M 1 段7例,M 2 段多发4例次。死亡5例,均为颈内动脉主干闭塞患者,余43例24h后复查CT均获证实;8例溶栓患者低密度灶范围较前明显缩小,3例完全再通。
   
  2.2 临床症状 6h内出现意识改变者34例,其中浅至深昏迷9例,意识模糊15例,烦躁、躁动伴精神症状者10例。一侧肢体完全瘫痪16例,双下肢无力2例,双眼同向凝视43例,瞳孔等大8例。
   
  2.3 脑血管造影结果 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5例,中央前支、中央支闭塞3例,颈内动脉主干闭塞2例。
    
  3 讨论
    
  大面积脑梗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发病年龄偏高,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起病危急,迅速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突发偏瘫、失语、双眼同向凝视等症状。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管闭塞的部位,超早期(6h内)溶栓有再通的可能。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在局部血流完全阻断后10min即可发生永久性神经元坏死。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缺血区持续性缺血缺氧,十几分钟后即可导致细胞离子泵衰竭,而产生细胞毒性脑水肿,如供血得不到恢复又会出现血管源性脑水肿 [1] 。但脑组织的水分每增加1%,CT值才降低2.5~2.6H [2] ,所以在脑水肿达到一定程度时,梗塞病灶才能在CT上显示。因此,对24h内的脑梗塞患者,应通过早期CT影像学的改变,特别是超早期大面积脑梗塞CT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及早提出治疗计划。
   
  超早期脑梗塞可以出现以下几种CT征象:(1)早期低密度:是脑梗塞的特征性表现,可发生在血流阻断后细胞毒性脑水肿期,临床伴有病变同侧Horner征,双眼凝视麻痹和早期意识状态的改变。(2)皮质、白质分界不清:由于皮层海马和纹状体对缺血最敏感,缺血早期出现低密度改变。使皮层与白质界面呈现模糊均一的低密度影。(3)豆状核和脑岛带征:CT早期表现为豆状核境界、整个岛叶结构界面不清。(4)脑沟回、脑室和脑池的改变:出现相对较晚,出现率比上述CT改变低,主要与脑组织水肿所产生的占位效应有关。
     
  参考文献
    
  1 林顺发.脑梗塞的早期CT和MRI诊断研究进展.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8:379-380.

     2 陈芷若.急性脑梗塞的早期CT和MRI改变.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9,12:187-188.    

  作者单位:1 山西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三医院内科
  
       2 北京市延庆第二医院 

  (编辑若 木)

作者: 李文化吴有兰 2005-8-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