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1期误诊分析

麻风病1例误诊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麻风病(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周围神经和淋巴结,亦侵犯骨骼和内脏。此病在我国已流行两千多年,解放前颇为多见,近数十年来,随着麻风防治工作力度加大,麻风发病率明显下降。由于麻风病例极为少见,很多医务人员从未收治过麻风病人,因此,很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为总结经......

点击显示 收起

  麻风病(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周围神经和淋巴结,亦侵犯骨骼和内脏。如治疗不及时,有可能造成眼、面、手、足的残疾。此病在我国已流行两千多年,解放前颇为多见,近数十年来,随着麻风防治工作力度加大,麻风发病率明显下降。由于麻风病例极为少见,很多医务人员从未收治过麻风病人,因此,很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现将误诊1例进行分析。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34岁。因左足底溃疡4月余,发热畏寒10天,皮肤黄染4天,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8.6℃,皮肤、黏膜中度黄染,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下肢红肿明显(非凹陷性),左足底可见2.0m×1.5cm×1.0cm溃疡,未见明显脓性分泌物。实验室检查:WBC11.7×10 9 /L,ALT2525U/L,AST2437U/L,TBIL261.14μmol/L,DBIL90.28μmol/L,BUN18.37mmol/L,Cr189.1μmol/L。按骨髓炎引起的败血症治疗后,患者病情加重,BUN增至21.48mmol/L,Cr增至364.8μmol/L。全身皮肤由弥漫性潮红转为深红,从耳垂起全身呈剥脱性皮炎状,胸闷气促,进行性加重,经高频给氧等急救措施无效,2天后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 讨论
    
  (1)根据病史和根据麻风菌侵犯皮肤、上呼吸道黏膜和外周神经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皮肤损害组织液涂片的细菌学检查和(或)皮肤活检的特异性病理改变,即可确诊麻风病。
   
  (2)经再三追问,患者家属才说出该患者居住地为麻风病散在聚集点,已在某皮肤病院确诊为“麻风”,且正在服用抗麻风药。因患者及家属恐受歧视,就诊时一直故意隐瞒病史,造成医生误诊。
   
  (3)麻风病人(结核型)的足底或足跟易受磨擦处,常发生“无痛性溃疡”,此溃疡需与非麻风病的慢性溃疡相鉴别,如非麻风性神经营养障碍疾病、血管性疾病、细菌或深部真菌感染及癌肿等;鉴别诊断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并注意有无上述疾病之特征。上述疾病均无浅神经粗大,必要时可查菌或做活检。
   
  (4)抗麻风药物有氨苯砜、利福平、氯苯吩嗪等,这些药物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有的可引起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肾炎等严重毒性反应,用药时需定期检查肝肾功能,以指导用药。 

  作者单位:330029江西南昌,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 许桔 胡小鸿 邓振宇等 2005-8-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