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3期临床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与护理体会

来源:INTERNET
摘要:重型颅脑损伤是严重危急生命的创伤,它以发病急、伤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护理工作量大为特点。2000~2004年间,我院共收治了约1000例这类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做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对于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减轻脑缺氧和脑水肿及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1临床资料在约1000例患......

点击显示 收起

  重型颅脑损伤是严重危急生命的创伤,它以发病急、伤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护理工作量大为特点。2000~2004年间,我院共收治了约1000例这类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做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对于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减轻脑缺氧和脑水肿及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约1000例患者中,行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者284例,行气管切开者115例,行人工机械辅助呼吸者160例,肺部感染者265例。住院天数最短2天,最长26个月。
    
  2 重型颅脑损伤后呼吸道的病理生理变化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易患呼吸道病变的原因:(1)颅内压增高,易致频繁呕吐,呕吐物及颅底骨折的出血、漏出的脑脊液均易被误吸造成呼吸道阻塞。(2)伤后神志不清,舌根后坠,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分泌物滞留于肺与气管内造成阻塞。(3)脑干及呼吸中枢受损,导致呼吸频率、幅度、节律的改变造成通气不足。(4)患者长期昏迷、卧床、全身情况差以及大量的激素的应用,使机体免疫力下降;长期吸痰,气管黏膜受损等,都是造成细菌感染的重要原因。

  3 护理体会
    
  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的病理生理变化,在抢救过程中呼吸道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床头抬高30°既有利于降低颅内压,又有利于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对严重颅底骨折口鼻腔内有大量渗血与分泌物的患者或有呼吸暂停的患者,应尽快行气管内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
   
  3.2 纠正缺氧 氧流量视病情而定,成人一般为2~4L/min,小儿为1~2L/min,一般为小流量逐渐增加给氧或间歇性给氧。
    
  3.3 气道湿化与祛痰、排痰 常用的方法有雾化吸入,每日2~3次,雾化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配方。对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患者,还应定时从测孔或插管处滴入湿化液。排痰、祛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临床上除用足量有效的药物外,还应加强吸痰及基础护理。
   
  3.4 加强消毒隔离 病房定期用紫外线空气消毒,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床头柜、床栏及拖地,并定时通风。各种护理操作均应严格无菌,使用的各种设备应经常定期清洁消毒。如:氧气管、湿化瓶中的水每日更换1次。超声雾化吸入管道及面罩每次用完后清洁消毒。须吸痰者应备无菌吸痰盘。气管切开虽为抢救许多危重病例赢得了时间,但气管切开后又是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故气管切开术后备气管切开护理盘,并按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操作前后均应洗手,吸痰管一人一吸一废弃,气管套管每4h煮沸消毒1次,以确保无医源性感染机会。

  3.5 预防肺部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伤后患者因误吸、排痰困难、昏迷、激素的应用及气管切开等因素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及时采取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好口腔护理,以达到口腔杀菌、消炎作用。视病情2~4h翻身拍背1次,促其咳嗽、排痰,预防坠积性肺炎。改善机体营养状态,病情许可时可给予鼻饲流质饮食,同时遵医嘱静脉输入营养物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肺部感染。
   
  通过约10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护理,笔者认为,呼吸道护理直接影响患者的疾病恢复,如果呼吸道不畅则进一步加重缺氧、脑水肿,而消毒隔离预防肺部感染未做好亦将产生肺脑恶性循环,甚至导致脑死亡。因而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必然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尽快恢复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单位:244001安徽铜陵,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作者: 江英 2005-8-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