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5期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临床与CT表现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的临床与CT表现。方法收集临床与CT证实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14例,男10例,女4例,日龄28~56天,所有病例均做了头颅CT平扫。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硬膜下出血7例,脑实质出血3例,脑室内出血2例,出血量5~80ml。结论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晚发性出血以蛛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研究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的临床与CT表现。 方法  收集临床与CT证实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14例,男10例,女4例,日龄28~56天,所有病例均做了头颅CT平扫。 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硬膜下出血7例,脑实质出血3例,脑室内出血2例,出血量5~80ml。单部位出血6例,多部位混合出血8例。脑水肿5例。 结论  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晚发性出血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多见,多部位混合性出血多见。CT检查能准确诊断各种类型颅内出血,并能估计出血量多少,为临床尽早提供可靠的诊断及治疗依据。

  【关键词】  颅内出血;维生素K缺乏症;断层摄影;X线计算机
     
  晚发性维生素K(VitK)缺乏症是指新生儿出生后1个月后发病,因VitK依赖因子缺乏而致出血,本病为高颅内出血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儿科急性疾病。其早期诊断的明确与否与临床治疗密切有关,同时对其预后影响也较大。本文收集我院临床CT证实的新生儿VitK缺乏致颅内出血14例,重点分析临床CT表现,旨有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临床及CT证实VitK缺乏致颅内出血14例,其中男10例,女4例,日龄28~56天,平均35天,临床发病至就诊时间在24h内,14例均系纯母乳喂养,其中居住城镇者4例,乡村者10例。合并症包括支气管肺炎5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例,腹泻1例,婴儿肝炎综合征3例,脑病呼吸衰竭1例,13例痊愈或好转出院,1例死亡。

  1.2 临床资料 主要表现为抽搐者6例,惊厥1例,进行性面色苍白3例,哭闹不安4例,拒吮奶8例,呕吐3例,尖叫2例,发热7例,咳嗽7例,排粘液样便1例,黄疸3例,临床检查发现颊黏膜出血1例,皮下血肿1例。实验室检查14例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内。

    1.3 治疗方法 临床经静脉注射维生素K,镇静,输血,降颅压及手术治疗。

    1.4 CT资料 所有病例就诊时均进行了头颅CT扫描,CT机使用GE公司生产的Hispeed DX/I型,电压120KV,电流100mA,层厚7mm,层距7mm,窗宽90,窗位30。

  2 结果

    2.1 颅内出血部位 14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硬膜下出血7例,脑实质出血3例,其中右额叶1例,左额叶2例,脑室内出血2例,上述14例出血中,表现为单部位出血6例,复合性多部位脑出血8例。

    2.2 出血量 14例出血量5~80ml,平均30ml,其中<15ml者9例,>15ml者5例。

    2.3 其它CT表现 14例中表现为脑室受压者4例,中线移位者3例,脑疝者1例,脑水肿5例。

  3 讨论

    3.1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又称Vit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症,新生儿出血症,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本病分为三型 [1] :即早发型、经典型和迟发型3种,后者多见于婴幼儿。早发型的发病年龄在生后24h内发病,常见于孕母使用影响VitK代谢的药物,可有颅内、胸腔内、腹腔内出血。而经典型则在生后2~3天发病,早产儿可延迟2周,常见出血部位为脐残端、胃肠道、皮肤受压及穿刺处。一般少量或中等量出血,多为自限性。晚发型者在出生1个月后发病,与某些因素有关,如长期腹泻和长期使用抗生素,肝胆疾患和母乳喂养等。颅内出血多见,预后不良。本组报告病例,日龄28~56天,属于晚发性Vit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

    3.2 VitK在体内主要维持血浆凝血因子Ⅱ、Ⅶ、Ⅳ、Ⅹ的正常生理水平及活性。婴儿尤其未添加辅食的小婴儿,体内VitK的来源依赖于母乳提供和自身合成,母乳喂养儿肠道内的细菌主要为乳酸杆菌,不能合成维生素。母乳中的VitK含量少,只有牛奶的25% [2] ,加之母乳初饮食多以鱼、肉、蛋类为主,而少食蔬菜、水果和动物肝脏,使母乳中VitK含量更低。抗生素的使用,尤其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使VitK合成减少,腹泻和黄疸婴儿,由于肠道功能紊乱和肝酶系统不完善,使VitK吸收减少。婴儿生后前6个月特别是前3个月内 [3] ,脑发育最为迅速,为适应脑组织的迅速发育,其周围血管组织发生相应改变,颅脑内精细平衡被破坏,构成自发性出血的解剖学基础,当婴儿获得、合成、吸收VitK减少时,则易发生自发性颅内出血倾向。本组病例,均系母乳喂养,均未添加辅食,其中有支气管肺炎5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例,腹泻1例,婴儿肝炎综合征3例,脑病呼吸衰竭1例。提示纯母乳喂养婴儿有感染史,肝功能不全,使用过抗生素易导致VitK缺乏,故应注重预防性补充。

    3.3 本病的治疗主要在于控制出血及降低颅内压,静脉注射VitK6h后即可制止致命性出血,如能及时输新鲜血提高凝血因子,0.5~1.0h内可以止血。降低颅内压可使用地塞米松、甘露醇等,但在出血早期应慎用甘露醇,以免脱水后加重颅内出血,一般在VitK及其它辅助止血药物使用6h之后,使用小剂量甘露醇较安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4] ,稳定细胞膜,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脑脊液发生,稳定溶酶体,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故激素可作为早期少量出血患儿降低颅内压的主要手段。同时使用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等改善脑细胞代谢。此外,穿刺抽吸引流、颅骨钻孔、小骨窗血肿消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病的治愈率,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因本病多系纯母乳喂养VitK缺乏所致,故应提倡预防,如改善饮食,提高母乳的VitK含量,新生儿预防性VitK注射,新生儿早喂奶和掌握正确喂奶方法及治疗新生儿有关VitK摄入吸收与利用不足的疾病。

    3.4 本病颅内出血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脑实质出血和脑室内出血。文献报告 [5] 发生率不一,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为26%~51%,硬膜下出血为13%~55%,脑实质出血为13%~21%,脑室内出血为6%~11%,本组14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为57.1%,硬膜下出血为50.0%,脑实质出血为21.4%,脑室内出血为14.4%,未见硬膜外出血,与文献报告基本相符,说明VitK缺乏颅内出血主要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关于颅内出血量文献报告不多,仅见于个别报告 [6] ,作者发现出血量>15ml为32%(10/31),作者报告中出血量>15ml10例,有8例脑中线偏移,其中2例死亡,而出血量<15ml,脑中线无移位,症状轻者可采用内科保守治疗。颅内出血量估算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作用,本组中<15ml者9例,采用了保守治疗,>15ml者5例,1例死亡,2例采用外科治疗,11例采用保守治疗痊愈或好转出院。

     3.5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CT对本病有重要的定性诊断作用。凡能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者应与本病鉴别,如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产伤性颅内出血、维生素B缺乏症等,其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临床上有明显的出生时窒息缺氧史,脑水肿表现明显;产伤颅内出血常合并有头皮血肿及颅骨骨折;VitB缺乏颅内出血见于较大儿童,临床有VitB缺乏的表现可资鉴别。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4.

  2 左启华.儿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0.

    3 贾汝贤.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4,9(4):202-203.

    4 赵祥文.儿科急救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55.

    5 陈洁荣,黄伟鹏,许健生.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CT表现.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7):638.

    6 陈贞祥,李国强,陈春节.婴儿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临床及头颅CT特点.淮海医药,2002,20(3):254-255.

  作者单位:719000陕西榆林,榆林市中医院北方医院CT室

  (编辑:黄 杰)

作者: 赵英莉,王彦飞,刘万芳,朱桂芳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