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8期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新型抗凝药物,与普通肝素比,具有分子量小,抗凝作用明显,半衰期长,出血不良反应小,用药安全等优点,因此在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本院2004年3~7月份共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UA)65例,观察低分子肝素对UA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类型:初发型21例,恶化型18例,静息型1......

点击显示 收起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新型抗凝药物,与普通肝素比,具有分子量小,抗凝作用明显,半衰期长,出血不良反应小,用药安全等优点,因此在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本院2004年3~7月份共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UA)65例,观察低分子肝素对UA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65例,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71岁,平均59.5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类型:初发型21例,恶化型18例,静息型14例(其中变异型3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12例。上述病例均符合下列条件:(1)胸痛反复发作(住院期间,每天均有心绞痛发作1次或2次以上。(2)发作时ST段下移0.05mV或T波倒置,或ST段抬高1mV。(3)血液流变学检测各项指标均升高,呈高黏、高凝状态。

  1.2  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硝酸酯、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48h以上仍胸痛反复发作的病例,加用低分子肝素0.4ml(含4100IUAⅩa)腹壁皮下注射,每12h 1次,共用10天,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改变和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的变化。

  1.3  疗效评定 

  显效:心绞痛不再发作或每周<2次。体力活动耐量增加,心电图原有ST段压低或T波倒置恢复正常,或ST—T改变明显。有效:心绞痛次数减少50%以上,或疼痛时间缩短,ST段压低较前改善。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无改善或发生AMI猝死,心电图无变化。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 

  显效35例,占53.84%,有效21例,占32.31%,无效9例,占13.84%,总有效率86.15%。用药前后血常规及血小板无明显改变,TT、PT、APTT治疗前后均有延长,尤其是APTT,但未超过正常值的2倍。

  2.2  不良反应  有5例病人皮下注射部位出现瘀点、瘀斑,无其他部位出血并发症。

  3  讨论

  UA为不稳定冠脉疾病,是属于暂时性和过渡性状态,其特点是在一段时间内冠状动脉内可发生多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伴有血栓形成和血管收缩,病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显著增加。目前,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主要为抗血小板、抗凝、抗心肌缺血治疗。

  低分子肝素通过灭活凝血因子Ⅹa而抗凝,由于分子量小,很少与血浆蛋白结合,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抗凝效果好,因此低分子肝素无明显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和减少心肌氧耗的作用,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可能为减少血栓形成,从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和冠脉供氧[1,2]。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心电图ST段压低改善,减轻心肌缺血的程度。与硝酸酯类、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合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小,虽然TT、PT、APTT延长,但未出现明显的出血现象,使用方便,皮下注射每天1~2次,常规剂量无需实验室监测,具有使用方便,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的优点。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2  胡大一,顼志敏.不稳定型心绞痛溶栓治疗评价.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3):165.

  作者单位: 164300 黑龙江黑河,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收稿日期:2005-03-01) 

    (编辑:汪  洋)

作者: 杨郁,刘雪飞,王树岭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