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9期

急性胰腺炎并发脑血管意外1例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患者,男,战士,26岁,2004年6月30日入院,于入院前4天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持续发作,无放射,伴恶心、纳差、乏力,无发热、腹泻及呕吐,与进食无明显关系,呈进行性加重,拟以“急性胃炎”收住入院。入院后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胃炎,腹部透视可见肠道内积气较多,尤以脾区为剧,未见明显气液平面,B超提示肝胆脾......

点击显示 收起

  患者,男,战士,26岁,2004年6月30日入院,于入院前4天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持续发作,无放射,伴恶心、纳差、乏力,无发热、腹泻及呕吐,与进食无明显关系,呈进行性加重,拟以“急性胃炎”收住入院。入院体检:体温36.9℃,脉搏7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0/80mmHg,神清合作,痛苦病容,皮肤黏膜无出血点、瘀斑及皮疹,浅表淋巴无肿大,巩膜未见黄染,心肺检查(-),腹壁软,剑突下及偏左压痛明显,无肌紧张及反跳痛,麦氏点无压痛,莫菲氏征(-),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无亢进及减弱,未闻及气过水声。实验室检查:血象:WBC 17.9×109/L,Hb 146g/L,PLT 71×109/L;血生化:淀粉酶295u(参考值22~210u),K+ 3.8mmol/L,Na+ 136.8mmol/L,Cl- 91.8mmol/L,Ca2+ 2.18mmol/L,CO2-CP 2.8mmol/L,BUN 2.3mmol/L,Cr 112.2μmol/L,ASO<800u,RF(-),ESR 13mmol/L;尿检:LEU++,PRO++,KET+++,BIL+,尿淀粉酶3987u(参考值44~580u)。入院后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胃炎,腹部透视可见肠道内积气较多,尤以脾区为剧,未见明显气液平面,B超提示肝胆脾肾未见特殊异常,EKG未见异常,初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单纯性)”,并予以禁食,胃肠减压,抗炎、制酸、解痉、补液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于2004年7月5日,患者主述自觉症状明显缓解,精神好转,腹痛基本消失,腹部剑突下及偏左仍有轻压痛,复查血象提示:WBC 23.2×109/L,Hb 145g/L,PLT 64×109/L,肝功能提示胆红素值正常,谷丙转氨酶181.6u/L,谷草转氨酶85.6u/L,据上给予调整医嘱。患者于当晚9时40分,突然自觉右下肢肢体麻木,活动受限,伴头痛,面部麻木感,查体:右侧肢体活动受限,无昏迷及恶心呕吐,无头晕抽搐及二便失禁,神智清晰,对答自如,发音清晰,无胸闷及呼吸困难,半小时后,查: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颈软无抵抗,右侧上下肢感觉反应迟钝,右下肢肌力零级,肌张力减弱,腱反射消失,右上肢肌力2级,肌张力减弱,四肢均未引出病理反射征,急转至上级医院行相关检查,CT提示左侧颞顶叶约2cm×3cm大小不均匀脑出血病灶,即又急转至中心医院救治,追踪病患者,目前呈“植物人”状态,最后诊断为“矢状静脉窦血栓形成”。
   
  讨论:该患者以腹痛为单一临床症状入院,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单纯型)”,经过常规相关治疗,临床症状一度缓解,但在腹痛后即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病变,并且预后不佳,该患者在胰腺炎和脑血管外之间是否存在或存在怎样的关联?在此有几点经验教训值得吸取:
   
  (1)本例患者来自基层,并在基层医疗单位进行诊治,在一般常规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转归应当是满意的,除外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就本例患者在胰腺炎的诊治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脑血管意外,两病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需要在临床思维模式上进行积极的探讨。一般来说对患者的诊断应尽量遵循一元论的原则,特别是患者出现多个部位及系统的病变时,更应该坚持一元论,否则容易导致错误的诊断,影响患者的预后。回顾患者于治疗的第5天,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且是在原有疾患无恶化及进展的基础之上,其与原有疾患到底有无关联?我们知道胰性脑病的发生率约5.9%~11.9%,多表现在神经精神异常,如定向力缺乏,幻想、幻觉、躁狂状态等等,其发生与脑灰白质广泛脱髓鞘有关,并常为一过性,可完全恢复,也可遗留精神异常[1]。本例患者显然不符,CT提示为左侧大脑出血性脑卒中。在进一步诊治过程中,又出现矢状窦血栓,这一系列的中枢神经病变均提示为脑血管病变,并且为多个部位的血管损伤,这难以用胰腺炎为源头进行解释。

  (2)临床上需要我们善于从一种疾患的转归来动态地诊断疾病,从而不断地修正目前的诊断是否正确。就本例患者出现中枢性损伤,与急性胰腺炎有无关联这个问题上,应该积极寻找线索,如患者入院时检查曾提示有肾功能轻度异常,轻度肝功能损坏,血小板数进行性下降,血象中白细胞数目经抗炎治疗后仍有继续上升,应属多个系统的病变,此与中枢系统血管损伤有无病理上的关联,就需要临床上扩大鉴别诊断面,甚至可以考虑到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这样的罕见疾病。TTP是一种罕见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理溶血性贫血(VHA),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及不同程度的肾脏受累,常称为TTP五联征。TTP患者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凶险,病亡率高,曾有报道以腹痛及胰腺炎为主要表现的个别患者更为罕见[2]。而本例患者在五联征中缺乏VHA的相关检验,如果在诊治过程中不遗漏与VHA有关的溶血方面的检查如网织红细胞、破坏红细胞、血液出凝血时间及相关免疫学检查,一旦发现有VHA倾向,就不难以TTP来解释患者的整个发病过程,而TTP诊断一旦成立,治疗方案即可得以尽早纠正,从而提高治疗质量。这为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需要更仔细详尽地分析临床资料,做好鉴别诊断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52.

  2  高艳,郑炜,孙莹,等.以腹痛和胰腺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09.

  作者单位: 519085 广东珠海,珠海警备区168医院

  (编辑:若  木)

作者: 邓诗梅王雪光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