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20期

276例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情况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目前,HBV标志物、HBV-DNA定量检测已成为诊断和治疗乙型肝炎的可靠指标。本院今年共检出HBV-DNA定量(+)者近500份,为了确切了解患者HBV复制情况,明确患者HBV-DNA与其HBV标志物的关系,现将其中276份HBV-DNA定量阳性者与其HBV标志物作一统计分析。1临床资料27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3例,女性患者93例,年龄为5~80岁。HB......

点击显示 收起

  目前,HBV标志物、HBV-DNA定量检测已成为诊断和治疗乙型肝炎的可靠指标。本院今年共检出HBV-DNA定量(+)者近500份,为了确切了解患者HBV复制情况,明确患者HBV-DNA与其HBV标志物的关系,现将其中276份HBV-DNA 定量阳性者与其HBV标志物作一统计分析。

  1  临床资料

  27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3例,女性患者93例,年龄为5~80岁。HBV-DNA检测用的是PCR法,试剂盒由深圳匹基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HBV标志物检测用的是ELISA法,试剂盒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HBV-DNA(+)临界值为>5×103拷贝/ml。检测结果为104~109拷贝/ml。根据检测结果又将HBV-DNA(+)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和低病毒载量组,高病毒载量组HBV-DNA数值为106~109 拷贝/ml,共196例;低病毒载量组HBV-DNA数值为104~105拷贝/ml,共80例。统计结果见表1。表1  276例患者HBV-DNA与其HBV标志物的关系  (略)

  2  讨论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得出:高病毒载量组患者中HBV标志物HBsAg(+)、HBeAg(+)、抗-HBc(+)为159例,非HBsAg(+)、HBeAg(+)、抗-HBc(+)者为37例;低病毒载量组中HBV标志物HBsAg(+)、HBeAg(+)、抗-HBc(+)者为21例,非HBsAg(+)、HBeAg(+)、抗-HBc(+)者为59例。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共有96例HBV-DNA(+)患者的HBV标志物未出现HBeAg(+),表现为其他不同形式,其病毒复制真实性未完全表达出来,表明这些HBV病毒发生了变异现象。HBV-DNA有4个开放读码框,即前C/C区、P区、前S/S区、X区。HBeAg是C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存在高度变异,主要发生在C基因前C区[1],这种变异可影响HBV合成分泌HBeAg,故不表达HBeAg,而不影响其复制[2]。HBV标志物可以反映患者体内病毒的复制过程,但HBV标志物也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HBV的复制状况,过去HBeAg(+)是临床上表明病毒复制较简明和实用的标志,当患者血清HBeAg向抗-HBe转换,多认为体内病毒复制减少。由于前C区基因突变,HBeAg不表达,很难判定HBV是否复制病毒[3]。在我国感染HBV人群基因型中存在B型和C型之分,因此感染HBV后不同HBV型与宿主作用的结果就有不同[4]。因此HBV标志物表达结果就会出现多种状况。

  造成乙肝病毒变异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病毒本身发生的变异。有文献报道部分慢性HBV感染者体内HBV株自身存在C区变异,是由于宿主抵抗病毒的免疫压力造成病毒逃避而发生变异[5]。(2)应用药物后的突变。应用干扰素后对病毒产生了强烈的免疫反应,病毒为了逃避被免疫反应所吞噬,因而发生了基因变异。应用拉米夫定后病毒会发生YMDD和YIDD变异,也就是病毒基因序列中的氨基酸成分发生了改变,使病毒产生突变株[6,7]。(3)疫苗接种后的基因突变。据报道主要指母亲为HBV携带者,分娩后的子女给予乙肝疫苗接种后仍有10%~20%的免疫失败,就是因为HBV发生了S基因区变异[7]。(4)免疫球蛋白(HBIG)应用后的基因变异。突变常发生在HBIG的作用靶位,即S基因区,突变株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都发生了改变,无法被原来的抗-HBs所识别和清除,造成HBV继续感染、结合和复制[1]。

  对于病毒变异后造成的肝脏损害,目前还没有十分明确的结果[2]。因此,分析HBV感染者的病情状况和病毒复制情况,不能光依靠HBV标志物,要结合HBV-DNA同时判定。上述276例HBV感染者的HBV-DNA和HBV标志物的结果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雷春亮,彭晓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前C和基本核启动子联合突变的意义。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1:10-13.

  2  方益荣,郝家虎.HBV前-C区突变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31,4:223-225.

  3  崔征,刘齐歌,等.沉淀尿浓缩检测HBVDNA含量在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价值。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5,32,4:203-204.

  4  王玉华,孙谢文.秦皇岛市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2:174-175.

  5  赵学兰,王宇明.乙型肝炎病毒前C基因变异及其临床意义.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5,31,1:31-33.

  6  张春平,杜琼.拉米夫定治疗与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动态观察.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1:34-35.

  7  陈素清,朱启容.医源性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5,32,3:156-158.

  作者单位: 010031 内蒙古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

  (编辑:汪  洋)

作者: 郝智慧,王慧勇,李秀桃,王春梅,刘金涛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