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21期

381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测与药敏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美国疾控中心的资料显示30%~40%的NGU由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引起。在女性可合并急慢性盆腔炎、不孕、习惯性流产、子宫颈炎,给患者造成极大危害。随着支原体感染率不断上升,加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支原体对部分抗生素已经出现了耐药。为了解本地区支原体流行情况及常用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笔者对2356例......

点击显示 收起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指由性接触传染而引起的一种泌尿生殖道炎,它在临床上有尿道炎的表现,但在尿道分泌物中查不到淋球菌。美国疾控中心的资料显示30%~40%的NGU由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引起。由于NGU症状隐匿,如不及时治疗,在男性可合并前列腺炎、不育、Reiter病;在女性可合并急慢性盆腔炎、不孕、习惯性流产、子宫颈炎,给患者造成极大危害。随着支原体感染率不断上升,加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支原体对部分抗生素已经出现了耐药。为了解本地区支原体流行情况及常用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笔者对2356例怀疑感染NGU的患者进行了支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为正确指导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以便及早彻底治愈患者,更好地控制在本地区的流行。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356例(其中男1730例,女626例)患者均为2000年1月~2005年1月来本院皮肤性病门诊、泌尿外科门诊、妇产科门诊就诊的NGU可疑患者,年龄17~75岁,平均31.75岁,病程1周~3年不等。所有患者本人、性伴侣或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中有不洁性交史,并有尿频、尿急、尿痛、尿道或阴道口灼热、瘙痒、不适症状及少许分泌物者。

  1.2  标本采集  男性患者用灭菌拭子于前尿道2~4cm处旋转3~5s后取尿道分泌物;女性患者用专配拭子于宫颈管内1~2cm处旋转2~3圈取宫颈分泌物,标本采集后将拭子直接放入小试管内涮洗,立即检测。

  1.3  检测方法  支原体培养及药敏选用支原体药敏试剂盒(珠海银科生物技术应用研究所),并按其操作说明严格执行。试剂盒包括两部分:(1)Uu-Mh培养液;(2)药敏试验板,分别包被有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司氟沙星、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交沙霉素、大观霉素。

  1.4  结果判断  Uu检测孔或Mh检测孔同对照孔颜色一致时(红色),为Uu或Mh阳性。如Uu或Mh阳性,含抗生素孔中培养液颜色为橙黄色,则表明Uu和Mh对该抗生素敏感;反之则表明耐药;如果某种抗生素较低浓度孔培养液变红色,而较高浓度孔仍然为橙黄色,表明该抗生素对Uu或Mh有抑制作用。

  2  结果

  2.1  培养和鉴定结果  2356例NGU可疑患者中检出支原体阳性381例,总阳性率为16.2%,其中Uu阳性345例(90.6%),Mh阳性15例(3.9%),Uu+Mh阳性21例(5.5%)。

  2.2  药敏检测结果  381例患者检出支原体对10种抗菌药敏感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381例患者支原体阳性药敏试验结果(略)

  注:S:敏感;I:中度敏感;R:耐药

  3  讨论

  近年来由支原体感染所致的NGU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由于各种性病的增长速度不同,至2001年我国NGU的报告病例数超过淋病居第一位[1]。在本院门诊就诊的2356例可疑NGU患者中支原体阳性者381例,占所有被检测病例的16.2%,其中Uu阳性345例,占确诊病例的90.6%,Mh阳性15例,占确诊病例的3.9%,Uu+Mh阳性21例,占确诊病例的5.5%,这些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的检测结果相近似,说明Uu仍然是本地区NGU患者常见的致病微生物

  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为目前支原体感染的常用药物,但在NGU治疗的临床工作实践中,存在各科对其治疗用药标准不一、用药多种多样,用药疗程长短不一、用药方法不同、合并用药多、“预防”用药多、滥用药严重等问题,而使原本简单的疾病复杂化,导致支原体的耐药性越来越高。分析2000~2004年381例支原体阳性的患者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见表1),发现对Uu最敏感的抗生素是多西环素,交沙霉素次之,而耐药率最高的为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发现对Mh最敏感的抗生素是大观霉素,米诺环素次之,而耐药率最高的为克林霉素和环丙沙星。对Uu和Mh混合感染最敏感的抗生素是多西环素,耐药的抗生素与Mh一致。各地区支原体耐药菌株的不同,可能与本地区的经济状况及用药习惯有关,因而会出现各地药敏试验结果有一定差异。而在本地区常用的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已有较高的耐药性,不能作为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因此,在给患者使用抗生素前进行病原学诊断和药敏试验是非常必要的,这对阻止NGU的传播和蔓延,减少给患者造成的重大危害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龚向东,叶顺章,张君炎,等.1991~2001年我国性病流行病学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181.

  (编辑:齐  永)

  作者单位:734000 甘肃张掖,张掖市人民医院皮肤科

 

作者: 夏毓,张震,胡福福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