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23期

补肾调周结合清利化瘀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是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但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的过程。慢性盆腔炎病情较为顽固,当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则容易有急性发作,具有病程长,病情缠绵,复发率高的特点。本病为妇科临床上的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中医学中虽无“慢性盆腔炎”病名的记载,但根......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是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但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的过程。慢性盆腔炎病情较为顽固,当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则容易有急性发作,具有病程长,病情缠绵,复发率高的特点。本病为妇科临床上的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中医学中虽无“慢性盆腔炎”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发病过程及其临床表现,当属“热入血室”、“腹痛”、“带下病”、“瘕”、“不孕”、“月经不调”等范畴。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属性为本虚标实,以肾虚为本,湿、热、瘀、毒为标,而肾虚又以肾之阴阳失衡为其病理变化的基础。临床上运用“补肾调周结合清利化瘀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与单纯的“清利化瘀法”[1]进行比较,其疗效具有明显的优势,现总结如下。

  1  诊断及评分标准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5版《妇产科学》制定(略)。

  1.2  评分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的相关内容制定:

  主症:下腹疼痛、腰骶酸痛、带下异常;伴随症状:神疲乏力、经行或劳累加重、月经失调、头晕耳鸣;舌苔异常:白腻或黄腻;体征:宫颈摇摆痛、子宫活动痛、子宫压痛、附件压痛、附件增厚。均以无、轻、中、重评分。

  2  临床研究

  2.1  观察病例标准

  2.1.1  纳入标准  (1)符合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2)年龄<50岁。(3)知情同意者。

  2.1.2  排除标准  (1)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2)妊娠及哺乳期。(3)对多种药物过敏或已知对本药组成过敏。(4)无法合作者(如精神病患者)。(5)近1个月采用过相关治疗,致疗效难以判定者。(6)合并盆腔脓肿、盆腔结核患者。

  2.2  一般资料  本研究研究对象,均为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于2003年6月~2005年1月间在江苏省中医院妇科就诊的50例患者,随机分别为治疗组(补肾调周结合清利化瘀法)29例、对照组(清利化瘀法)21例。两组年龄、病程、治疗前体征及症候评分、病情分级均经检验,P> 0.05,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3  治疗方法

  2.3.1  治疗组  按补肾调周法各期选用方药,配伍清热解毒,利湿化瘀之品。

  2.3.1.1  行经期  行气活血调经为主。药用:泽兰叶10g,丹参10g,赤芍10g,益母草15g,苍术10g,香附10g,五灵脂10g,山楂10g,川断10g,牛膝10g,茯苓10g,马鞭草15g等。

  2.3.1.2  经后期  滋养阴血,益肾奠基为主。药用: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淮山药10g,山茱萸10g,生地10g,丹皮10g,茯苓10g,桑寄生10g,川断10g,红藤15g,败酱草15g等。

  2.3.1.3  经间期  益肾活血,促进转化为主。药用:丹参10g,赤芍10g,白芍10g,山药10g,茯苓10g,川断10g,菟丝子10g,鹿角片10g,桂枝6g,红花10g,马鞭草15g,白花蛇舌草15g等。

  2.3.1.4  经前期  补益肾阳,理气活血为主。药用:丹参10g,赤芍10g,丹皮10g,泽兰10g,川断10g,菟丝子10g,鹿角片10g,紫石英10g,香附10g,柴胡5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等。

  2.3.2  对照组  利湿化瘀法为主,红藤败酱汤加减。药用:红藤20g,败酱草20g,忍冬藤15g,蒲公英15g,当归10g,白芍10g,红花10g,台乌药5g,香附10g,延胡索10g,白术10g,茯苓10g。

  2.3.3  服法及观察  治疗组根据月经周期选用上述方药煎汤,对照组不分周期服用一方。每日1剂,煎两次分服。经期不停药。4周为1个疗程,观察1~3个疗程,每一疗程结束后进行综合评分,做对照性观察。治疗期间不做其他治疗。

  2.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用治疗生殖系统炎症的临床研究治疗原则》内容拟定。

  总疗效判断标准:(1)控制:下腹、腰骶酸痛消失,局部异常体征消失,或积分变化≥95%;(2)显效:下腹、腰骶酸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或积分变化≥70%;(3)进步:下腹、腰骶酸痛减轻,或积分变化30%~70%;(4)无效:下腹、腰骶酸痛无改善或有加重,或积分变化<30%。

  (注:积分变化%=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 100%)

  2.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1.0。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积分以t检验、病情分级以卡方检验,两组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比较差异性。

  3  结果

  3.1  主要症状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主要症状比较  (略)

  注: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2  主要伴随症状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伴随症状及舌苔异常情况比较  (略)

  注:b和d项,P<0.01;a和c项,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

  3.3  体征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体征比较  (略)

  注:P< 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4  总疗效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总疗效比较  (略)

  注:P< 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体会

  4.1  慢性盆腔炎的症候特征  在50例慢性盆腔炎病例中,患者几乎皆以下腹疼痛、腰酸作为主诉来就诊。其中腹痛率为100%,腰酸为92%,而带下异常色黄或色白量多或呈脓性的发生率仅为32%。伴随症状中,神疲乏力者高达48%,经期或劳累后腹痛加重、月经失调的发生率分别为30%及14%。此外,舌苔异常或黄腻或白腻患者占76%。

  4.2  生殖道微生态失调与中医“正虚”的关系  研究发现,大多数慢性盆腔炎患者查找不到致病菌的存在,之所以出现“炎症”,微生态学认为[2]当人体遭受某种异常因素的影响:如情绪激动、生活环境突变、外伤、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性激素失调等,可干扰和破坏微生常态,即微生物与人体、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生态平衡失调。此时外来菌易于入侵,环境菌易于繁殖,一些微生物生理作用可转变为病理性作用,形成微生物致病机制,从而引起炎症及其他疾病的发生。生殖道微生态失衡的致病机制,类似于中医“正气”与“邪气”之间的斗争转化。微生态的平衡状态,类似于中医“正气充盛”抗病能力强的生理状态。相反的,微生态的失调,亦相当于“正不胜邪”、“正虚邪盛”的病态。因此,慢性盆腔炎的病机特点是肾虚阴阳失调、湿热瘀血内阻的本虚标实证,其中又以肾虚为根本。

  4.3  临床疗效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体征与主症改善的积分变化,伴随症状及舌苔异常的改善均以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并随疗程的增加,治愈率逐步提高。从中不难发现补肾调周法治疗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补肾调周法是中医整体观念在妇科学中的运用,本着“肾主生殖”的观点,从“阴阳转化”、“子午流注”、“运气学说”[3]等角度来探讨了解下丘脑、垂体、卵巢周期性变化,对于子宫甚至整个生殖系统的影响。补肾调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其特点在于顺应女性的性周期四个阶段的不同生理特点,调节阴阳的偏颇,改善盆腔气血阴阳失衡的状态,提高卫外及自身修复的功能,同时结合清利活血解毒之品,既可清除余邪,又有利于阴阳气血的恢复,正气来复,则无留邪之所,即所谓“邪去正易复”、“扶正邪自达”之意。  

  【参考文献】

  1  赵翠英,侯莉莉,沈嵘,等.妇炎净合剂治疗慢性盆腔炎120例临床研究.江苏中医,2004,25(6):15-17.

  2  缪江霞.从微生态角度研究中医妇科湿热证本质的思路和方法.江苏中医,2000,17(4):239-240.

  3  夏桂成.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137.

  (编辑:若  木)

  作者单位:210029 江苏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

 

作者: 莫蕙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