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24期

肝病中胁痛诊治杂谈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临诊时常遇见肝脏疾病以胁痛为主要症状就诊的病人,此时除了首先要明确原发病因外,同时要应用中医中药消除病人的肝区疼痛,使得病人能够耐心接受中医药的治疗。笔者在临床中每遇胁痛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取得良好疗效。”《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则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而《素问·缪刺论》篇语:“邪客于足少阳......

点击显示 收起

  临诊时常遇见肝脏疾病以胁痛为主要症状就诊的病人,此时除了首先要明确原发病因外,同时要应用中医中药消除病人的肝区疼痛,使得病人能够耐心接受中医药的治疗。笔者在临床中每遇胁痛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取得良好疗效。

  《灵枢·五邪》篇:“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则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而《素问·缪刺论》篇语:“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而胁为肝之分野,故肝病中出现胁痛责归于肝。据此辨证分型为肝气郁滞、湿热蕴结、肝阴不足、瘀血内停四型,分别施治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炎后恢复期、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肝血管瘤、肝囊肿、肝肿瘤等疾病。

  1  肝气郁滞
 
  此型多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发作、肝炎后恢复期、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肝囊肿、肝血管瘤的疾病病程中。主诉常为肝区胀痛、游走不定、急躁易怒,苔薄脉滑或弦。《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而《古今医鉴·胁痛》则论胁痛为“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治之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平其肝而导其气,则无有不愈矣。”参照古人卓见,临床治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此型临床常为肝病的急性炎症期或恢复期,临床病理常以肝细胞肿胀充血水肿为主。《临证指南医案》指肝为“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素问·灵兰秘典论》则喻肝为“将军之官”。故一般肝病多见阴血虚阳偏亢。如《类证治裁·肝气论治》曰:“肝为刚脏,职司疏泄,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故选用理气药宜轻清灵动为主,慎用温热香燥之品,以防温热香燥之辈助阳伤阴之虞。临诊常选用香橼皮、八月扎、绿萼梅、合欢皮、佛手、玫瑰花、代代花之类疏畅条达肝气。《读书随笔》语:“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肝气条达而无化火暗劫肝阴之忧,阴阳平和,则痛自缓解。前贤云“气行则血行”,气若久滞,必致血瘀。故肝气疏理得当,也为杜防瘀血窃入后路。

  2  湿热蕴结

  此型多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发作、肝炎后恢复期、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的疾病病程中。有湿热并重、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之分,临诊细辨即可区分。此型常由于用药不慎或过于苦寒或疾病日久而“肝病及脾”。《知医必辩·论肝气》:“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又或上犯胃土,气逆作吐,两胁痛胀。”《张氏医通·胁痛》:“饮食劳动之伤,皆足以致痰凝气聚,……然必因脾气衰而致。”明确指出“脾气衰坏”为关键。脾运失司而致湿热久恋难除。常主诉口苦干、胁区灼热疼痛,苔见厚腻。故临诊治疗常选用清热化湿利湿药。用药切忌温燥太过或苦寒太甚,少用或慎用苍术、川朴、草果之类。此辈虽能长驱直入,化湿燥湿,但有温燥太过劫伤肝阴之危,甚者有妄助肝火之忧。而山栀、黄芩、黄柏之类苦寒太甚,湿热虽化,也难免脾阳为之苦寒直折,一蹶难复。古云:“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脾运得振,又何虑湿热不化,肝木又何愁不能复损。故常用渗湿化湿之药,如车前、猪苓、茯苓、砂仁、蔻仁、荷叶、茵陈之类化湿利湿清热同时暗寓健脾之功,宗前贤实土涵木之意。

  3  肝阴不足

  此型多见于慢肝久治不愈、肝炎后恢复期、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或肝肿瘤等疾病过程中。《景岳全书·胁痛》论:“凡房室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胁肋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而《金匮翼·胁痛统论》则曰:“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临床常主诉胁区隐隐作痛、息则痛缓、劳则益甚,口干舌燥、双目干涩昏糊,甚者常觉烘热阵阵、盗汗、五心烦热,苔少或光剥,舌嫩红。临诊治以柔肝养阴为主。古人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体阴而用阳。”在此型病人身上常得到充分体现。肝病日久,常累及脾土致脾运失司,故滋补肝阴时慎用育阴滋腻太过之品,以防补益太过滋生脾湿,如萸肉、熟地、天花粉、鳖甲胶、龟板胶之类。而常选用天冬、麦冬、白茅根、沙参、生地、石斛、芦根等滋阴不生湿之品,药到病除。肝阴不足,易虚火上炎,此时当细辨苔脉舌象,万不可率用清泻相火之药,否则肝肾更衰,病尤难治。临床可适当伍用缓急止痛之药,如白芍、甘草,常收意外之功。

  4  瘀血内停

  此型多见于慢肝、肝炎后肝硬化、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肝囊肿、肝血管瘤、胆汁性肝硬化、肝肿瘤等疾病过程中。常诉胁区触痛或刺痛,痛处固定,疼痛较剧烈,舌中可见瘀点或舌脉瘀暗怒张,真可谓“久病入络成瘀。”《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以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临证指南医案·胁痛》:“久病在络,气血皆窒。”而《类证治裁·胁痛》:“血瘀者,……恶血停留,按之痛甚。”明确了瘀血胁痛的病因及性质。故临诊常选用活血化瘀之药,尽量少用或慎用破血之品。对于脂肪肝、肝囊肿、肝血管瘤、早期代偿性肝硬化,破血逐瘀之品尚可选用。但对失代偿性肝硬化、肝肿瘤则要慎之又慎。从现代医学分析,后一类病人由于疾病日久,气血耗伤,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减少和耗损,有出血倾向,如一味妄用三棱、莪术、地鳖虫等药,有动血之危。更虑气血俱亏,摄血无能,破血之药无疑雪上加霜,于疾无益反催生灭顶之灾。临诊常选用丹参、当归、红花、失笑散等药剂,使瘀去不伤正,瘀散痛自缓。现代研究也证实,当用活血化瘀药后,受损的肝组织中大量未开放的毛细血管开放,增加受损肝组织的供血,加速肝受损细胞的修复。暗合古人“瘀去新生”之意。

  综观肝病中胁痛的治疗,撮其精要为“通”,舒畅调达肝气,化湿利湿以利脾胃之气,活血化瘀以散内停之瘀血。“通”则气血调畅,气行血行,则阴阳平和,百病自愈矣。

  (编辑:汪  洋)

  作者单位: 200001  上海,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作者: 王昌明,王丹华,张海缨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