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24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研究进展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上可分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前者又可再分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因其高的死亡率及再次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而引起神经内外科等专业的重视。1动脉瘤是SAH最主要的病因,由其引......

点击显示 收起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上可分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前者又可再分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因其高的死亡率及再次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而引起神经内外科等专业的重视。

  1  病因

  1.1  动脉瘤  是SAH最主要的病因,由其引起的SAH占85%。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约80%~90%发生在脑底动脉环的前半部,几乎均发生在动脉分叉或接近动脉分叉处,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则以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的主干分叉处多见[1]。另外,还可见到由感染、外伤等原因所致动脉瘤破裂而导致的SAH。

  1.2  脑血管畸形  临床上以动静脉畸形最为常见,约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80%,为仅次于动脉瘤的SAH病因,本病与动脉瘤可在同一患者发生。动静脉畸形绝大多数位于幕上,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颞、顶叶外侧面多见,很少部分位于幕下甚至脊髓。

  1.3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出血  中脑周围出血占所有SAH的10%,出血的中心位于中脑的前方,可影响到脑桥的前部,在环池前部或外侧裂基底部可有极少量血液,但出血不会影响到外侧裂的外侧和大脑纵裂的前部。其临床特点为:患者很少有高血压病史;多为男性;临床症状与其他SAH相似,但头痛进展相对缓慢,症状相对较轻,发生意识障碍的患者较少;几乎不会再出血;也很少发生血管痉挛;并发脑积水的程度相对较轻;不会发生迟发性脑缺血。与其他原因所致SAH相比,预后相对较好[2,3]。

  1.4  其他原因  可见于血液病、颅内肿瘤、感染性疾病、血管过敏反应、血管结构发育缺陷、颅内静脉的血栓形成等。有恙虫病感染引起脑动脉炎导致SAH的报道[4]。另有少数病例原因不明。

  2  诊断

  2.1  临床表现  由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的SAH患者,部分患者病前有偏头痛病史,伴有眼肌麻痹的偏头痛危险更大。大多数患者突然起病,表现为剧烈头痛,头痛一般为劈裂样,后变为钝痛或搏动性,少数患者可无头痛表现。头痛严重者多伴有恶心、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大多于起病后立即发生。另有部分患者可伴有癫痫发作、精神障碍等症状。脑膜刺激征是特征性的体征,常在发病后数小时或1~2天内出现,颈强最为明显,发生率最高。神经系统局灶损害体征相对较轻或缺乏,有报道伴有双下肢瘫[5]及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主要症状者[6]。老年人由于意识障碍发生率高,头痛、呕吐发生率低、程度较轻,脑膜刺激征出现率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7],应予注意。

  2.2  辅助检查

  2.2.1  头颅CT  是诊断SAH的首选方法,可以显示蛛网膜下腔内的积血,继发性脑内血肿与脑室出血、脑积水等改变。约10%~15%的SAH患者CT平扫为阴性,而在广泛的脑水肿时,CT扫描可能出现SAH假阳性诊断[3,8]。CT检查于出血当日敏感性最高,可检测出90%以上的SAH[9]。CT扫描显示局限性的SAH伴实质血肿可提示颅内动脉瘤,并可根据SAH及实质出血的位置估价颅内动脉瘤的位置[10]。通过CTA检查可发现动脉瘤,与血管造影相比,敏感性为85%~89%[2],有时可发现脑血管畸形。

  2.2.2  MR  在急性期,一般认为M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如CT,不易显示急性SAH,可用于检查亚急性SAH[8,11]。但现有研究认为,采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技术的MRI显示急性期SAH与CT同样可靠[2]。MRA可作为检测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手段,但对小的动脉瘤,MRA不如脑血管造影敏感检测所有动脉瘤的敏感性为70%~97%,特异性为75%~100%[2,8]。

  2.2.3  脑血管造影  可以评价血管解剖,此次破裂动脉瘤的位置,有无其他动脉瘤存在,是评估有无动脉瘤的金标准。但血管造影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动脉瘤,因其可能有瘤内栓塞或血管痉挛存在。

  2.2.4  腰穿  对于CT扫描阴性者,则需要进行腰穿检查。以判断脑脊液是否有红细胞和黄变。其在病后12h内敏感性最高,并可用于鉴别CT阴性的感染性疾病等。

  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诊断不难,但不典型病例可误诊为脑出血、脑炎、脑膜炎、高血压病、上呼吸道感染、神经性头痛等[12],应引起注意。

  3  治疗

  3.1  内科治疗  SAH患者应绝对卧床4~6周,避免引起血压及颅压增高的诱因,以免发生再次出血,应防止便秘和电解质紊乱。对于SAH引起的颅压增高,可用20%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等药物治疗。

  3.1.1  防止再出血  对于发病后数小时内的再出血,并无有效方法,内外科治疗主要预防后期再出血,临床采用抗纤溶药物。近年认为其虽可显著降低再出血的危险,但可增加继发性脑缺血的危险,不能改善总体结局。美国心脏病协会的SAH指南推荐使用抗纤溶药物治疗,而加拿大的指南不主张使用[1,2,13]。

  3.1.2  防止脑血管痉挛及继发脑缺血  脑血管痉挛一般于出血后3天发生,6~8天达高峰,12天左右下降。治疗可用尼莫地平,目前常用剂量是60mg,每4h一次口服,也可给予尼莫地平静脉缓慢滴注,但应注意血压变化。也可采用给予血浆或6%羟乙基淀粉、多巴胺等诱导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稀释的3H疗法,但最好在确定动脉瘤手术后应用[2,9,14]。

  3.2  手术治疗  是有效防止SAH复发的手段。对动脉瘤,可采用动脉瘤颈夹闭术、动脉瘤切除术等方法,对于手术的时机,多主张进行早期手术,可以缩短再出血风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采用超选择性导管技术,可脱性球囊或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可采用切除术、供血动脉结扎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或γ—刀治疗等方法。

  3.3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SAH是由于风、火、痰、淤、闭阻脑络所致,根据中医辨证,采用羚角钩藤汤加减、三黄泻心汤加减及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等治疗[15]。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神经病学,第8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70-171.

  2  陈兴洲,李宏建,倪长江(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病因和治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10(1):3-19.

  3  崔春梅,曾进胜.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个特殊类型.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1(5):353-356.

  4  胡建.恙虫病致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报告.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6):555.

  5  刘建平,闫翠云.表现有双下肢瘫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报告.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5):411.

  6  管淑娟,徐太平.表现为TI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5(9):912-913.

  7  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生699问.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480-481.

  8  吕正文,吴承远(译).蛛网膜下腔出血.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10(5):329-334.

  9  王维治.神经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1-156.

  10  赵欣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00例病因及CT估价方法.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3):266-267.

  11  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03-206.
  
  12  辛惠春,张生林,管静芝.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误诊分析.临床误诊误治,2000,13(2):135-136.

  13  王清芳,刘 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证据及临床指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1):89-90.

  14  韩仲岩,丛志强,唐盛孟.神经病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4-66.

  15  周慎,肖平.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神经精神科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6-139.

  (编辑:若  木)

  作者单位: 157600 黑龙江林口,林口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作者: 刘敏,周永军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