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6期

乳房外Paget病2例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乳房外Paget病,又称乳房外湿疹样癌(EMPD),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的较少见疾病,临床上易于误诊,我科近日诊治2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例1:患者,男,65岁,因左侧阴囊及腹股沟红斑、丘疹、瘙痒反复4年、加重伴渗出3个月就诊。4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阴囊发现红斑、丘疹,偶感瘙痒,在私人诊所多次以“湿疹”......

点击显示 收起

    乳房外Paget病,又称乳房外湿疹样癌(EMPD),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的较少见疾病,临床上易于误诊,我科近日诊治2例,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例1:  患者,男,65岁,因左侧阴囊及腹股沟红斑、丘疹、瘙痒反复4年、加重伴渗出3个月就诊。4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阴囊发现红斑、丘疹,偶感瘙痒,在私人诊所多次以“湿疹”治疗,予抗过敏药物及中药水擦洗,无明显好转,皮损渐扩大,延及左侧腹股沟,发展成斑块。近3个月来,瘙痒加重,表面有糜烂、渗出,伴疼痛,遂来本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左侧阴囊及腹股沟可见暗红色浸润性红斑,境界不甚清楚,边缘不规则,表面糜烂,伴少量渗出。双侧腹股沟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均正常。组织病理:阴囊角化过度,表皮内可见散在较大的Paget细胞,有的成巢状。诊断:乳房外Paget病。处理:硬膜外麻醉下行病变组织切除,阴囊皮瓣、腹壁浅动脉皮瓣转移修复术,术后给予抗感染、活血等药物治疗。伤口愈合好,随访3个月无复发。

      例2:患者,男,83岁,因右侧阴囊红斑、鳞屑伴瘙痒反复发作1年,伴破溃、渗液、出血5个月就诊。患者1年前阴囊出现数个黄豆至钱币大红斑,表面覆细小鳞屑,伴瘙痒,自涂皮炎平、达克宁霜,症状可缓解,但易反复发作,至入院前5个月,皮损开始扩展,呈浸润性斑块,伴疼痛,糜烂破溃、渗液出血。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否认药物过敏史。体检: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右侧阴囊可见暗红色浸润斑块,中央潮湿、糜烂,伴少量渗液,有触痛,双侧腹股沟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图2)。实验室检查:尿、粪常规、肝功、肾功、血糖正常,血常规:WBC 3.62×109/L,N 44.4%,CEA 4.09ng/ml。血脂:CHO 6.33mmol/L,TBIL 25μmol/L,IBIL 19.4μmol/L。组织病理: 结合临床考虑Paget病,病变已突破表皮,位置较深。诊断:乳房外Paget病。处理:局麻醉下行阴囊皮肤扩大切除术,切口距病灶边缘至少2cm并深及脂肪层,术后病理示边缘无病变组织。

    2  讨论 

    乳房外Paget病常见于顶泌汗腺分布区,以阴囊、阴茎、大小阴唇和阴道多见,少数见于肛周、会阴或腋窝等处,好发于中老年[1]。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多认为是顶泌汗腺导管开口部位的原位癌,向上扩展在表皮内形成Paget病皮损,向下可沿腺上皮扩展,最终侵入结缔组织。本病多伴有瘙痒,常因搔抓而破溃渗液,皮损与正常皮肤有分界,由于局部表现为发红、颗粒状的慢性炎症结节,故称炎性癌;同时由于皮损表现为红斑、糜烂、渗液、结痂等多形性损害,故又称湿疹样癌。本病易被误诊为湿疹,延误治疗,因此,对反复发作的阴囊湿疹、久治不愈的皮损,应尽早做活组织检查,组织病理有特殊性表现;表皮内单个或巢状的Paget细胞即可确诊。本病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早期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杨国亮.现代皮肤病学,第2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965-966.

       作者单位: 264200 山东威海,解放军第404医院皮肤科

   (编辑:若  木)

作者: 王乖娟,张明昱,刘卫兵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