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10期

葛根素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应用及其对血压的影响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葛根素对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和降压作用的双重效应。方法葛根素组(治疗组)55例中男41例、女14例,年龄38~80(65。12)岁,合并高血压者44例。98)岁,合并高血压者24例。...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和降压作用的双重效应。方法  葛根素组(治疗组)55例中男41例、女14例,年龄38~80(65.12±8.12)岁,合并高血压者44例;血塞通组(对照组)30例中男23例、女7例,年龄40~81(62.73±8.98)岁,合并高血压者24例。治疗组接受葛根素400~500mg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静滴,每天1次,20天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降低颅压、防止并发症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措施。对照组接受血塞通200mg溶于5%葡萄糖500ml中静滴,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其他治疗与治疗组相同。结果与结论  葛根素具有改善高粘血症、高凝血症,改善微循环及脑与外周循环等作用,因而可改善脑组织缺氧,恢复脑细胞功能。本研究证实,葛根素可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总有效率达96.3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3.33%(P<0.05)。

    【关键词】  葛根素;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常见,笔者用葛根素治疗55例患者以探讨其对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和降压作用的双重效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按照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经CT证实的85例患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63例,脑栓塞3例,腔隙性脑梗死10例,无症状性梗死4例。随机分为葛根素治疗组和血塞通治疗组。葛根素治疗组55例中男41例、女14例;年龄38~80岁,平均65.12±8.1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44例,既往高血压史者38例。血塞通治疗组30例中男23例、女7例;年龄40~81岁,平均62.73±8.98岁;合并高血压者24例,既往高血压史者21例。

    1.2  治疗方法       葛根素治疗组55例患者均接受葛根素注射液(山东省烟台中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400~500mg加入10%葡萄糖液或0.9%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20天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降低颅内压,防止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措施。治疗期间内不用其他血管扩张药、抑制血小板凝聚药及抗凝药。血塞通治疗组均接受血塞通注射液200mg溶于5%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其他治疗与葛根素组相同。对伴有高血压患者原则上不用降压药,除非血压明显增高者。如经降颅压处理后,收缩压仍大于220mmHg、舒张压仍大于110mmHg时,加服硝苯地平或卡托普利,待血压降压165/95mmHg或降低至用药前血压的80%时即停用降压药物。根据上述处理原则,加服降压药者葛根素组44例中仅2例,血塞通组24例中6例。

    1.3  临床观察指标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标准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记录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并以其附件3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临床疗效,计算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减少的百分数,减少91%~100%为基本痊愈;减少小于18%为无效。

    高血压的疗效标准按卫生部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以上为显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0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水平者为无效。

    治疗前后分别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检测和记录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压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求出P值。

    2  结果

    2.1  对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葛根素组55例中,基本痊愈18例(32.73%),显著进步24例(43.64%),进步11例(20.00%),无效2例(3.63%),总有效率为96.36%;血塞通组30例中,基本痊愈7例(23.33%),显著进步13例(43.34%),进步5例(16.67%),无效5例(16.67%),总有效率为83.33%。经统计分析表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葛根素组32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见表1。表1  葛根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P<0.05,**P<0.01

    2.3  对血压的影响  除外临时应用降压药物者,葛根素组42例合并高血压者中显效8例(19.04%),有效32例(76.19%),无效2例(4.76%),总有效率为95.24%。血塞通组18例合并高血压者中显效为0,有效11例(61.11%),无效7例(39.89%),总有效率为61.11%。经统计学分析表明,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

    合并高血压者用药前后血压的下降幅度:葛根素组治疗前的血压为(165±7/104±5)mmHg,治疗后为(138±5/86±6)mmHg,下降幅度为(27±8/18±7)mmHg(P<0.01);血塞通组治疗前为(159±8/100±9)mmHg,治疗后为(141±6/89±4)mmHg,下降幅度为(18±3/11±5)mmHg。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4  不良反应  葛根素组治疗过程中出现头晕2例,面色潮红1例,皮肤瘙痒1例,均未影响疗程的继续。血塞通组皮疹3例,头昏2例,心悸1例,周身不适1例。

    3  讨论

    近年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血液流变学异常是一种新的危险指标。业已证实,血液流变学异常主要表现为血液粘度的增高,而血压粘度的增高对局部血流又有明显的影响,即血液粘度增高时脑血流则下降,易导致血栓。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中提取的纯度大于98%的单一成分注射液,化学名为4,7-二羟基、8-β-D葡萄糖基异黄酮。其具有改善高粘血症、高凝血症,改善微循环及脑与外周循环等作用。由于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聚集性降低,增快血液流速,增强红细胞携氧功能,有助于改善脑组织缺氧,恢复脑细胞功能[1],本研究结果表明,葛根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可使血液流变学指标明细改善,临床总有效率为96.36%,显著优于血塞通组的83.33%(P<0.05)。证实葛根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确切、可靠。

    脑血管病发生后大多数患者血压明显增高。Wallace曾报道33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约80%入院当天血压>150/90mmHg,住院10天内未用降压药,收缩压下降20mmHg,舒张压下降10mmHg。表明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确实存在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导致这种血压规律性变化的原因虽不甚清楚,但其与卒中前已有高血压病史明显相关。葛根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时在几乎未用降压药的情况下,使血压下降(27±8/18±7)mmHg,血塞通治疗组下降(18±3/11±5)mmHg。且组间对血压的影响差异也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由此可见,在除外上述脑血管病急性期血压先升后降的自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葛根素仍具有轻度的降压效应,而血塞通组的血压下降幅度只接近自然下降的幅度。因此,认为葛根素具有轻度的降压作用,而血塞通则无降压作用。葛根素的降压机制为其具有广泛的β受体阻滞、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所致。为此,笔者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即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尤其是伴有高血压的患者中应用葛根素,由于其具有轻度、温和的降压效果,基本无需使用降压药也可使血压稳定地降至较为适当的水平,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脑血管病急性期需要加用其他降压药物的问题。更为突出的是既可避免因血压过高而加重病情及增加病死率;又可避免因过度降压而导致脑灌注减少,加重脑损害。由于葛根素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恢复神经功能的同时,还可轻度降低血压,起到了双重效应。因而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最适宜选用的药物之一。但由于本研究中例数较少,有关葛根素在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同时对血压的影响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参考文献】

    1  门琼,催怀静,张正英.葛根素治疗脑梗死152例.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121.

       作者单位:017000 内蒙古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   

    (编辑:黄  杰)

作者: 宗广胜,贺俊花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