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12期

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确保用药安全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要做好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监测工作,必须做到配伍合理、用药有效,防止误用、滥用药物,必须熟悉药物作用原理、药物代谢、排泄的过程以及药物毒性作用、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才能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做到全心全意为患者的健康服务。【关键词】不良反应。药物。...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要做好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监测工作,必须做到配伍合理、用药有效,防止误用、滥用药物,必须熟悉药物作用原理、药物代谢、排泄的过程以及药物毒性作用、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才能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做到全心全意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关键词】   不良反应;药物;有效

     我国对ADR的定义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或者意外的有害反应。这一定义将发生ADR药物限定为质量合格药品。排除了错误用药引起的反应、超剂量引起的反应、病人不遵守医嘱以及滥用药物导致的意外事故。

     药品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变态效应、继发效应,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药物的依赖性、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等。这里要重点讲一下的就是毒性作用是指治疗量下出现的毒性反应,可由病人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者合用其他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而出现毒性。而因用量过大而产生的毒性作用,则不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又称特异质反应,例如:G6PD患者溶血,氨基糖苷类产生的耳聋等。

     ADR可分为A、B、C三型。A型(量变型异常):由药理作用增强作用所致。特点可预测,常与剂量无关,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B型(质变型异常):与正常药理完全无关的异常反应,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如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等。C型: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无明确时间关系,难预测。影响因素复杂。

     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是由如下几方面引起。

     1   药物方面

     1.1   药物的质量   杂质(包括赋形剂,如胶囊的染料引起固定性药疹)的污染,可致过敏或中毒。

     1.2   药物的剂型   剂型与制造工艺不同,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出现毒性。

     1.3   药物长期应用引起的药物作用   如阿霉素引起心脏毒性,皮质激素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皮肤、黏膜出现淤点、淤斑)。

     2   机体方面

     2.1   种族   动物种属间差异,人类白色人种与有色人种间差异,与遗传因素有关(药物代谢酶)。

     2.2   性别   部分药物反应存在性别差异。药物皮炎男∶女=3∶2。保泰松、氯霉素引起粒细胞缺乏男∶女=1∶3。

     2.3   年龄   小儿及老年人对中枢抑制药,影响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药物的敏感性药物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差异。

     2.4   个体差异   药效学差异(催眠药兴奋,咖啡因抑制),药动学差异(药物代谢),过敏性。病情状态:可影响药效学及药动学过程。胃肠道疾病会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心血管疾病会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肝脏损害会影响药物代谢的消除,肾功能损害会影响药物的排泄。

     3   用药方面

     药物的相互作用是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重要因素。联合用药的种类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就越高。合用5种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合用6~10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合用11~15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2%;合用16~20种药物,发生率为40.0%;合用21种或以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1]。由此可以看出,合用药物的种数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所以在临床上一定要做到合理配伍用药,减少误用药物,滥用药物。才能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临床合并用药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合并用药时治疗作用增加,而毒性作用亦是增加的,即使其中单个药物的血药浓度、组织浓度没有达到致死水平,也可能引起死亡。另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会随药物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药物不良反应可根据病人的主观感受,是否影响治疗进程及对病人健康所造成的客观后果,可分为:轻度:病人可以忍受,不影响治疗进程,不需要特别处理,对病人康复无影响。中度:病人难以忍受,需要停药或做特别处理,对病人康复有直接影响。重度:危及病人生命,致死,致残,需立即停药或做紧急处理。

     严重的不良反应是指:(1)引起死亡;(2)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3)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显著伤残;(4)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性损害;(5)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如此严重的危害,所以医药工作者要认真做好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尽量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的化学性质,任何一种药物都有副作用,所以在临床用药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每一种药物的说明书,熟悉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分泌代谢过程,确保用药的安全。

     病例摘要:患者,男,52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咳脓痰,门诊给予3.0g头孢哌酮,静脉滴注,bid,连续3天,体温已退,自觉症状好转亦无其他不适,于用药第3天晚,病人在10min内饮了大约10ml白酒,即感胸闷,心悸,气急,窒息感,心前区不适,神志不清,10min送医院检查,呼之能应,呈朦胧状态,脸红,少量出汗,血压为60/30mmHg,心率快,为100次/min,神经系统未查及阳性体征,心电图除心率过快外,其余正常胸片正常,疑诊为心源性休克,立即吸氧,平喘,静滴生理盐水、林格氏液、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约2h,患者血压为90/60mmHg,急检心肌酶学指标正常,继而予VitC、果糖静滴,输液2000ml,血压达120/80mmHg,停用升压药,症状消失,继续观察4h痊愈出院。分析:头孢哌酮含甲硫四唑环侧链,与酒精可产生相互作用出现双硫仑(戒酒硫样)反应。再查阅头孢哌酮的使用说明书有注明6~7天内不准饮酒,所以一定要熟悉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与药物之间的作用,才能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用药要特别注意老人、幼婴、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的用药特殊性,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由于老人的肾功能常有减退,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力较弱,肾小球滤过率较低,血药浓度升高,半衰期延长,故老人和婴幼儿的药物用量以偏小为宜。比如孕妇早期忌用致畸药如利福平、甲硝唑。晚期避免用氯霉素,全程避免用肝毒性药物如:四环素、依托红霉素酯化物和肾毒性的万古霉素及氨基糖苷类。

     在国内国外不良反应发生都是很普遍的。据报道,美国每年约有14万人死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为死因的第四位,我国每年约5000多万住院人次中,与药物ADR有关的约达250万人,其中死于不良反应约有20万人,这些数据都是很惊人的。

     为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临床医生必须做到对症下药,配伍合理,避免误用、滥用药物。比如在使用抗生素时,尽量使用首选药物,做到足量、规律、按疗程用药,防止耐药性产生,在联合用药时,必须考虑药物有效性、安全性、适当性、经济性四要素,防止二重感染发生。

     例如:ICU病人:(1)无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首选β-内酰胺类并用新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或呼吸喹诺酮;若病人对β-内酰胺类过敏,单用呼吸喹诺酮类,或与克林霉素并用。(2)有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首选抗铜绿假单孢菌药物(如:头孢哌酮或头孢立定)并用环丙沙星,或抗铜绿假单孢菌药物并氨基糖苷加新大环内酯类或呼吸喹诺酮,若病人对β-内酰胺类过敏,改用氨曲南+左氧氟沙星,或氨曲南+加替沙星,或氨曲南+氨基糖苷类。

     在临床用药的时候,不但要认真考虑药物的有效性,还要认真考虑药物是否对器官功能的损害,以及药与药的相互作用所带来的危害。如四环素对骨骼及牙齿发育的毒性,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的耳毒性,亚安培南(泰能)大剂量时可诱发癫痫;喹诺酮类对胎儿、幼儿软骨发育及成人CNS的影响。还有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体内菌群失调,厌氧菌或真菌繁殖造成二重感染(如: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各种真菌感染)。

     在临床应用中药或中成药的时候亦要监测其不良反应,很多人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甚至有的中药制剂的说明书都没有注明其不良反应。其实有的中药还有很重要的不良反应,如:马兜铃引起肾功能衰竭。关木通、含木通的中成药、龙胆泻肝丸、雷公藤、大青叶、冬虫夏草、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丸)、厚朴、汉防己等都会引起肾损害。本院不良反应小组也经常会收到中药制剂的ADR报告如刺五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艾迪注射液等都有不良反应。

     所以,不管是临床医护工作者,还是药剂工作者都要重视药物ADR的监测工作。在用药过程中必须认真观察,如果出现不良反应事件必须及时上报不良反应小组,由不良反应小组再向上一级不良中心报告,并及时做好防治措施,确保病人用药安全有效。

     对发生不良反应亦要做出判断,判断其是否药物的不良反应,判断方法有如下5种[1]:(1)用药与不良反应事件的出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2)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已知的反应类型;(3)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4)再次使用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反应/事件;(5)反应/事件是否可用合并用药的作用、患者病情进展、其他治疗的影响来解释。

     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工作是关系到患者用药安全问题,必须依靠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付出。所以不良反应的检测工作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3月4日联合签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及条文释义.附件一: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作者单位:528300 广东佛山,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      

     (编辑:邓   锋)

作者: 余伟标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