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15期

浅谈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在挽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中影响抢救成败的关键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58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其中抢救成功的32例,抢救无效组即对照组26例,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说明了早期识别,早期心肺复苏(CPR),早期除颤,早期ACLS的重要性。【关键词】心跳呼吸骤停。...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挽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中影响抢救成败的关键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58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其中抢救成功的32例,抢救无效组即对照组26例,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  说明了早期识别,早期心肺复苏(CPR),早期除颤,早期ACLS的重要性。

    【关键词】  心跳呼吸骤停;复苏

       自2005年1月~2006年5月,在我院急诊科成功抢救心跳呼吸骤停32例,其中25例为来急诊科后出现的心跳呼吸骤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抢救成功组32例中,男26例,女6例;年龄17~79岁,平均52岁;院外心跳呼吸骤停7例,院内心跳呼吸骤停25例;心肺复苏后心跳呼吸恢复并维持30min以上。

  对照组:同期2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院外心跳呼吸骤停24例,院内心跳呼吸骤停2例;心肺复苏后心跳呼吸未能恢复。

    1.2  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  抢救成功组:创伤9例,急性脑血管疾病7例,心源性猝死6例,失血性休克2例,中毒3例,电击伤2例,高位脊髓炎1例,低钾血症1例,感染性休克1例。

    对照组:创伤5例,中毒2例,溺水2例,自杀2例,原因不明15例。

    1.3  心跳呼吸骤停判断  (1)神志突然丧失;(2)大动脉搏动消失;(3)呼吸停止或极微弱;(4)紫绀;(5)心音消失;(6)瞳孔散大固定。

    1.4  心跳呼吸骤停时间  抢救成功组,7例院外心跳呼吸停止时间≤8min,25例院内≤4min。

    对照组:20例心跳呼吸停止时间≥15min,2例在2~4min,2例在4~8min,2例在8~10min。

    1.5  抢救要点  早期识别,早期CPR,早期除颤,早期ACLS。

  抢救措施:2000年CPR和ECC国际指南,按基本生命支持ABCD顺序。

    2  讨论

    (1)心肺脑复苏的安排时限为4~5min,心脏停跳8min,虽能复功成功,但仍有严重后遗症,因脑细胞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4~6min后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复苏越早成活率越高。据文献报道,4min内复苏有一半人救活,4~6min开始进行复苏者,仅10%可以救活,超过6min者成活率仅4%,10min以上开始复苏,几乎无存活可能[1]。国内急救反应时间为5~7min[2],但资料统计中,猝死到抢救的平均时间为12.4min。时间就是生命,抢救成功组32例显示尽早的CPR,才能提高成功率,而对照组相对时间太长,从而导致复苏困难。

    (2)在有效的CPR同时,尽早气管插管,建立机械通气,改善脑组织和心肌缺氧,既能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又能增加心肌对肾上腺素等活性物质的敏感性,同时又能解决昏迷患者舌根后坠和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而致的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换气量,并可以予纯氧或正压吸氧,使机体有足够的氧供[3]。抢救成功组32例,4min内插管28例,6min插管4例,应提倡尽早插管,并且急诊科医师必须掌握气管插管术,才能缩短插管的时间。对照组26例中16例行气管插管,终因大脑缺氧时间太长或已脑死亡,失去了抢救的时机。

    (3)如果心脏停跳不是由于缺氧,在心脏骤停1min内,叩击心前区可使心脏复跳,使某些心律失常消除。由于心跳骤停的80%的原因是室颤,所以电击除颤应及早进行,强调院外5min、院内3min内完成,对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跳骤停可以首先盲目除颤。及早的除颤患者生存机会将胜过其他药物治疗,在猝死与抢救时间这段时间,应成为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4]。每延迟1min除颤,转复成功率下降7%~10%,心跳呼吸停止1min内给予CPR或电除颤,CPR复苏成活率40%~60%,电除颤后则可达到90%以上[5]。32例抢救成功均在4min之内给予除颤,共2~3次电除颤。

    (4)恢复有效的自主循环即心脏复苏是复苏的决定因素“肾上腺素是目前公认的心脏复苏最有效的药物”近年来发现,该药大剂量使用(0.10~0.20mg/kg)比标准剂量(0.02mg/kg)能显著改善血液动力学,提高心脏复苏的成功率[6]。但临床上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剂量,再用大剂量以避免酸中毒时心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性下降。

  阿托品可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适用于因迷走神经反射刺激所引起的心脏骤停。

  利多卡因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各种室性心律失常是高效速效和较安全的首选药物,有较好的除颤作用。近几年来,使用胺碘酮来治疗心搏骤停伴反复发作性心室颤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碳酸氢钠目前认为心跳骤停时的酸中毒主要是呼吸性酸中毒,不是代谢性酸中毒,若心脏骤停超过10min之后,在保证充分通气的同时,应补充碳酸氢钠,宜小不宜大,宜晚不宜早,宜慢不宜快。

  呼吸兴奋药物在呼吸中枢恢复功能的前提下早期应用有效,盲目增大剂量副作用增加。

  复苏时给药途径,有研究已证实[6],在有效的心脏按压下,静脉和气管给药其复苏效果不亚于心内注射。

    (5)积极的脑复苏,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减少并发症发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据文献报道[7],复苏且恢复窦性心律但血压难于用升压药维持者成活率为零。

    【参考文献】

    1  申暑光明,李晓禾. 心肺复苏90例临床分析.心脑血管病防治,2003,3(3):28.

    2  徐绍春. 4564例心脏停搏院前复苏结果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2):132.

    3  方伟敏,陈晓平. 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的影响.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5):336.

    4  庞爱华. 院外猝死心肺脑复苏失败主要原因探讨.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5):663.

    5  蒋健.世纪之前心肺复苏回顾与展望.急诊医学,2000,9:424-425.

    6  秦桂玺,李同义,吴钦意.临床急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11.

    7  Sabin HI. Accuracy of intracardiac injections determined by a poat-morten studt. Lancet, 1983,2(8358):1054-1055.

   作者单位:410006 湖南长沙,长沙市四医院急诊科

  (编辑:齐  永)

作者: 黄艳,滕建平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