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第7卷第1期

细观皮疹特点 巧辨疾病性质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在皮肤科的长期诊疗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各年龄段患者,麻疹、传染性红斑、猩红热、风疹、幼儿急疹、先天梅毒,容易混淆和误诊,现就这几个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皮疹特点、实验室检查,分述如下。1麻疹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5岁以下儿童发病数最高,而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尚未消失,故不易感染,麻疹病......

点击显示 收起

     在皮肤科的长期诊疗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各年龄段患者,麻疹、传染性红斑、猩红热、风疹、幼儿急疹、先天梅毒,容易混淆和误诊,现就这几个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皮疹特点、实验室检查,分述如下。

    1 麻疹

    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5岁以下儿童发病数最高,而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尚未消失,故不易感染,麻疹病毒主要经飞沫通过呼吸道及眼结膜而传染,一般持续高热39℃以上,有怕光、流泪、流鼻涕、咳嗽等与感冒相似的症状,经2~3天后,鼻炎、咳嗽加重,眼结膜充血,同时在第二臼齿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蓝白色或紫色小点,周围有红晕,称为Koplik斑,此种黏膜斑可作为麻疹早期的特征,有时在此斑出现之前,软腭黏膜潮红,甚至有小的瘀点。皮疹从耳后、前额、发际部开始逐渐波及面颈、胸背腹、四肢,为一种玫瑰色的斑丘疹。压之褪色,疹子顺利出齐后即开始消退,疹退处见麦麸状的细微脱屑,体温也随着下降,恢复正常。疹退后留有棕色色素沉着,1~2周后完全消失。疹形为斑疹和斑丘疹分散在胸部,面部则互相融合。实验室检查:发疹期,血清中乳酸脱氢酶增高,且其同工酶-2浓度也增高,认为具有特征性的变化。治疗: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保持眼、鼻、口腔及皮肤清洁,可用3%硼酸水或生理盐水洗眼、鼻和口腔。对咳嗽、高热、惊厥等症状,给予对症治疗。为了防止继发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

    2 传染性红斑

    本症又称第五种病,好发于4~12岁的儿童,多见于春夏季节。常突然发病,一般无全身症状或反有微热,有时可有咽痛、呕吐、眼结膜及咽部轻度充血。首先于两侧面颊部发生水肿性融合成片的红斑,蝶形分布,境界清楚,外观呈特征性“拍红性面颊”(slapped cheek)性红斑,上无鳞屑,局部温度增加,偶有微痒和烧灼感。1~2天后,在躯干、臀部及四肢出现境界清楚对称性花边状或网状的斑丘疹,掌跖亦可受侵。在颊部和生殖器黏膜上亦可发生暗红色斑疹。皮疹时隐时现,在温度较低的早上,皮疹较隐状,在午后或经风吹或运动后则较明显。约经6~10天后,皮疹渐渐消退,往往中心部分先消退呈一红色小环,有时邻近的环可以互相连接呈多环形或轮回状。皮疹消退次序和其出现先后次序相同,消退后不留痕迹。部分病例可有扁桃体肿大。治疗:对于儿童患病期间,以隔离为宜,至皮疹完全消退为止,一般对症治疗,局部可给予炉甘石洗剂以安抚止痒。

    3 猩红热

    高发于冬末春初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此病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猩红热是由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突然出现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扁桃体红肿,两颊及前额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围苍白称“环口苍白圈”,舌体呈“杨梅样”,皮疹很快由躯干遍及全身,且常有出血点。在肘窝、腋窝及腹股沟等皮肤皱折处,皮疹更加密集,可见深红色瘀点状线条(pastia线)。实验室检查:早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病程第2、3天起常见有轻度嗜酸粒细胞增加,咽拭及其他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出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治疗:(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隔离治疗至症状及体征消失,咽拭培养连续3次阴性为止。患者衣被要洗晒,用具等随时消毒。注意口腔清洁护理,注意全身情况并做适当对症治疗。(2)抗生素治疗:青霉素、红霉素等酌情选用或联合应用。

    4 风疹

    患者被传染后先开始有咳嗽、流鼻涕、发热等症状,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在发热的当天或第2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软腭、颊、悬雍垂等处,出现暗红色斑疹或瘀点(Forscheimer征)。然后自颜面部及后颈处出现粉红色斑或斑疹,用手指按压后可褪色,皮疹数量较少,散在,按顺序由上而下自颈部、躯干、上肢、下肢迅速出现,但双手掌及脚底下没有。皮疹出齐就退热,皮疹可有糠样皮屑,但皮疹消退没有明显脱屑,也不留色素沉着。但耳后淋巴结常肿大。治疗:卧床休息,可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其他可进行对症治疗,本症传染期短,自皮疹出现后隔离5天即可。

    5 幼儿急疹

    又称婴儿玫瑰疹或第六病,本症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冬春季节,偶有小的流行。多无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生高热,几小时内可达39~40℃,发热3~5天,热度突然下降,在24h内体温降至正常。该病的特点是在热退时出现玫瑰红色的斑丘疹,大多稀疏分明,通常先发生于颈部及躯干,以后渐渐蔓延到臂及下肢,而颊、肘、膝以下及掌趾等部位多无皮疹。皮疹在24h内出齐,1~2天后皮疹即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实验室检查:在发病第1~2天,白细胞可增高,但发疹后则减少,而淋巴细胞则相对地增多。治疗:对于轻型患者可卧床休息,给予适量水分和营养。高热时可给予退热剂及对症治疗,但对免疫受损的婴幼儿,则需抗病毒治疗,可试用阿昔洛韦等。

    6 先天梅毒

    生母为梅毒患者。(1)早期先天梅毒(2岁以内)相似获得性二期梅毒,但皮损常有红斑、丘疹、糜烂、水疱、皲裂和软骨骨炎,骨炎及骨膜炎,可有梅毒性鼻炎及喉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贫血等。(2)晚期先天梅毒(2岁以上),相似获得性三期梅毒,但以间质性角膜炎、赫秦生齿、马鞍鼻、神经性耳聋等较常见的特征,还可出现皮肤、黏膜树胶种及骨膜炎等。实验室检查:(1)早期先天梅毒皮肤及黏膜损害中可查到梅毒螺旋体。(2)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梅毒诊断必须明确,治疗必须及时、足量、规则,治疗后要追踪观察,对传染源及性接触者应同时进行检查和治疗。治疗药物主要为青霉素,红霉素等可酌情选用。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810-815.

     作者单位:223700 江苏泗阳,泗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余 强)

作者: 蓝野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