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第7卷第2期

60例早期梅毒患者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引起的,可侵犯全身各处器官组织的性传播疾病(STD),梅毒临床呈慢性经过,几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并产生多种多样的症状和体征,另一方面,又可以多年无症状而呈潜伏状态[1]。梅毒主要通过性交传染,少数人可通过性接触以外的途径传染,如接吻、哺乳、接触病人的衣物、输入病人的血液等,也可......

点击显示 收起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引起的,可侵犯全身各处器官组织的性传播疾病(STD),梅毒临床呈慢性经过,几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并产生多种多样的症状和体征,另一方面,又可以多年无症状而呈潜伏状态[1]。梅毒主要通过性交传染,少数人可通过性接触以外的途径传染,如接吻、哺乳、接触病人的衣物、输入病人的血液等,也可以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而发生胎传梅毒。梅毒以2年为限:2年之内为早期梅毒,2年以上为晚期梅毒。早期梅毒可分为一期梅毒:硬下疳,二期梅毒:扁平湿疣和梅毒疹。

  我院从2000年3月~2003年8月间,门诊共诊治60例早期梅毒患者,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职业分布  60例患者中干部6例、司机12例、私人企业经理5例、服务员8例、普通工人5例、待业青年12例、农民9例、学生3例。46例已婚,14例未婚。但100%的人有过性行为。

  1.2  年龄分布  18~30岁26例、31~40岁16例、41~50岁12例、51~60岁4例、60岁以上1例,60例患者中以青壮年发病为常见,与性生活活跃有关。

  1.3  性接触史及性病史  60例患者中有36例有婚外不洁性接触史,有16例为配偶感染,有8例为不明原因感染,有48例患者感染其他性病,比如:淋病25例,支原体感染28例,衣原体感染16例,尖锐湿疣19例,霉菌感染21例,滴虫感染12例。梅毒的感染与其他性病可同时存在。在有其他性病的情况下更容易感染梅毒。在60例患者中不洁性接触史占60%,再传染给配偶,使其间接感染,感染率达到86.7%,无1例血液传染。婚外性行为是梅毒的主要感染途径。

  1.4  临床表现  60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男32例,女28例,男女比例为1:0.875,有皮肤及黏膜表现的占49例,无皮肤及黏膜皮疹的11例,皮肤主要表现为不痛不痒的玫瑰疹或蔷薇疹,掌跖部位铜红色斑疹伴有脱屑,外阴、肛门、颈部、腋下有扁平丘疹或斑片,表面潮湿有少量分泌物。根据临床表现归纳为:硬下疳16例,扁平湿疣28例,皮肤玫瑰疹及蔷薇疹32例,掌跖脱屑性红斑24例,无临床症状11例,有的患者可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临床症状。梅毒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症状和体征多变,和许多皮肤病临床表现相类似,要做出诊断需要借助于试验室检查。60患者未发现其他器官损害。

  1.5  实验室检查  我院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检测60例患者,全部阳性可以确诊为梅毒。RPR可以测定滴度,1:8以上为阳性。

  1.6  治疗情况  在60例患者中有42例患者肌注苄星青霉素240万u,每周肌注1次,连用3~4次;因青霉素皮试阳性,有10例患者肌注头孢三嗪,每日1g,连用20天;有6例患者口服阿奇霉素0.25g,每日2次,连服20天;有2例患者口服红霉素0.5g,每日3次,连服20天。在治疗后3个月,复查RPR有26例转阴,22例RPR滴度下降,有12例无变化,对于12例无变化者,笔者变换药物治疗,3个月后复查,RPR滴度下降,半年复诊60例患者RPR都为阴性,又随访病人1年未见复发。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疗效好,价格便宜。其次还可使用头孢三嗪、阿奇霉素、美满霉素、红霉素等药物。

  2  讨论

  梅毒是性传播疾病中传染力强且症状复杂的疾病,治疗不及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近年来梅毒发病率呈直线上升,占性病发病率的第4位。梅毒的症状和体征复杂多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既可表现为硬下疳:生殖器部位的破溃,无痛,触诊时有软骨样硬度,表面有少量渗出;又可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皮疹,扁平湿疣,梅毒性脱发,梅毒性白斑,黏膜损害;严重者可发生骨损害、眼部损害或者神经梅毒[2]。在我院共诊治的60例患者中,许多患者在外院治疗无效来我院查出的。对于梅毒的预防必须要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减少疾病感染的途径,学会保护自己,在已感染疾病的情况下,要及早治疗,在对梅毒的治疗过程中要治疗规范,选用有效药物治疗,治疗时间要充分。治疗后要随访充分,随访必须达到两年未见复发才能是临床治愈,对发现的患者的性伴侣要进行系统检查,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治疗。要告之患者梅毒是可以治愈的,要有战胜疾病的决心,治疗和随访一定要和医生配合。杜绝婚外性行为是防止梅毒和其他性病有效的方法。只有医生和社会不断努力,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及综合治理”的方针,才能治愈和根除梅毒。

  【参考文献】

  1  杨国亮.皮肤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334-340.

  2  石得仁,张珠珍.梅毒诊断与治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3:196-197.

  作者单位: 102100 北京,北京市延庆县医院皮肤科
 
  (编辑:石  岚)

作者: 张军, 王艳平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