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第7卷第11期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76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7年7月笔者诊治的76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经采用积极治疗措施后切口在术后8~17天愈合,无1例继发感染。结论切口脂肪液化的早期发现,及时有效的处理能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轻病人的痛苦。...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7年7月笔者诊治的76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病例经采用积极治疗措施后切口在术后8~17天愈合,无1例继发感染。结论 切口脂肪液化的早期发现,及时有效的处理能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轻病人的痛苦。

【关键词】  腹部切口 脂肪液化 合并证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the causes and prophylactic-therapeutic measures in fat liquefaction of abdominal incision.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76 patients receiving the fat liquefaction of abdominal incision treate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rom January 2000to July 2007.Results  Incision healed in 8-17d after the operation,there were no bacterial infection in all patients.Conclusion  Early find and treatment effective in fat liquefaction of incision are able to shorten the curtail time of incision healed,allevate a patient′s suffering.

    【Key words】  abdominal incision; fat liquefaction;complication

    笔者从2000年1月~2007年7月共诊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7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男25例,女51例;年龄21~75岁,平均50岁。病人体形均较肥胖,皮下脂肪厚度3.5~10cm。所涉及手术包括胃大部分切除术、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总管、肝内胆管切开取石+胆肠吻合术、脾切除术、结、直肠癌根治术、输尿管下段切开取石术、阑尾切除术。本组病人在3~10天出现伤口敷料有黄色渗液或换药时发现局部皮下空虚,甚至隆起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表面漂浮有脂肪滴,直接镜检可见红细胞及大量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

    1.2  治疗方法  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后,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1)范围小于3cm者不需拆除缝线,于液化局部两针缝线之间撑开,排尽渗液后放置干纱条引流,经换药后延迟1~2天拆线。(2)渗出液较多范围在3~5cm者,应于液化最明显处拆除1~2针缝线,NS冲洗干净后用高渗盐水纱条引流,待无渗液后用创可贴或蝶形胶布对合创口,3天后换药,伤口可愈合。(3)液化范围大于5cm皮下分离者,于切口最低处第1、2针之间撑开(针距小者拆除一针)排出渗液,然后放置前端剪多个侧孔之橡胶管引流,局部适当加压,促使液体流出。皮下层较厚者给予持续负压吸引。无液体流出后拔掉引流管。(4)拆线后发现液化者,切口一般会自行裂开。未裂开者于液化最明显处撑开,排尽液体,清除坏死脂肪组织,NS冲洗后放置高渗盐水纱条引流,无渗液后用创可贴或蝶形胶布对合切口。如裂口较长则需行二期缝合。裂开者按上法处理。

    1.3  结果  本组病人切口均于手术后8~17天愈合,无1例继发感染。

  2  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脂肪液化的发生将延长切口愈合的时间,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为能缩短疗程,需及早发现和恰当处理。

    2.1  诊断  根据病人切口的临床表现,脂肪液化一般可明确诊断。本并发症多有以下表现【1,2】:(1)术后3~10天有黄色渗液或挤压切口局部流出黄色渗液,不伴红、肿、热、痛,体温正常;(2)皮下组织分离,穿刺或撑开切口有淡黄色含脂滴的液体;(3)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4)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中性不偏高;(5)渗液镜检见大量脂肪滴及红细胞,培养无细菌生长。

    2.2  病因  切口脂肪液化主要是由于脂肪组织血供不良,再加上手术中一些不当操作的影响而发生。(1)肥胖病人,皮下脂肪厚血供更差;(2)与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有密切关系【3】,过强的电凝电切,可致较多的脂肪组织坏死,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而发生液化;(3)术中过度牵拉切口,挤压皮下脂肪,且时间较长,使之缺血、坏死;(4)切口止血不彻底,血肿形成或缝合时留有死腔;(5)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的病人,血糖控制不佳,贫血、低蛋白血症未得到较好的纠正,使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发生障碍。本组病例中有合并糖尿病11例,贫血、低蛋白血症8例,占总数的25%,与文献报道23%【4】相仿。

    2.3  预防  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笔者认为采取以下措施可减少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几率:(1)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者,术前控制血糖,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术后给予抗感染和加强支持治疗。(2)合理使用电刀。电刀的强度以正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尽量减少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不要盲目电凝脂肪组织的出血点,造成过多脂肪坏死。(3)注意保护切口,手术操作轻柔。(4)缝合皮下组织前,切除可疑失活的脂肪组织,再用NS彻底冲洗切口,将失活脂肪冲洗干净,最后用干盐水纱垫吸尽冲洗液,并擦拭几遍,将残留失活脂肪组织拭去。(5)缝合皮下层缝线松紧适度,不留死腔。(6)皮下脂肪层厚或合并有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的病人,估计可能发生脂肪液化者,可考虑于皮下放置2~4条小干纱布,引流24~72h后拔除,有一定的预防、治疗效果。(7)术后及时换药并注意观察切口情况。用手指触摸、挤压切口,可将渗液挤出,并能早期发现脂肪液化,及时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苏明宝,王一平,王旭飞.切口脂肪液化20例诊治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1):44.

2 万忠,廖冬华.中西医结合防治术手后脂肪液化48例.江西中医药,2002,33(1):45-46.

3 吴河水,黄文广,史显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附95例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9):680.

4 彭林辉,霍枫,詹世林,等.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附62例报告).腹部外科,2006,19(6):351-352.


作者单位:425006 湖南永州,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普外科

作者: 蒋雁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