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8年第8卷第1期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分析与教育对策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高校贫困生因为自身经济困难的原因,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到贫困生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以使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才......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高校贫困生因为自身经济困难的原因,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到贫困生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以使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不仅要面临学业问题,还要承受家庭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使部分学生导致心理贫困而成为“双困生”。因此我们应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使他们在经济上脱贫,同时还要做好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并在实践中努力探讨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塑造其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

    1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大部分贫困生能够做到正视困难,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压力,然而,一些贫困生由于经济压力而产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方面的负性变化,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如不及时解决,经济贫困将导致“心理贫困”[1],这种心理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卑与自傲心理  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在衣着、行为举止方面显得“寒酸、小气”常被嘲笑,他们既无经济实力也无时间更多地进行人际交往,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知识面较窄,对于别人谈论的话题自己难以介入,别人所具备的技能自己知之甚少,在文艺、体育等方面缺乏锻炼,交往能力与交往技巧不足。因此,当自身能力与外界需求相冲突时,心理就会失去平衡,产生否定自我的倾向,逐渐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与一般大学生相比,家庭社会环境使部分贫困生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和坚强毅力,从小养成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态。他们渴望改变贫困状况,希望出人头地,自尊心相对更强,有的过度自尊,产生自傲。因此,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在自尊或自傲心态支配下,一些贫困生却拒绝接受资助,甚至不愿参加学校照顾安排的勤工助学活动。

    1.2  焦虑与抑郁心理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 部分贫困生常常给自己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一方面, 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超负荷学习, 体能消耗过大;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拮据, 平时节衣缩食, 每天摄入的营养难以保证正常的身体发育, 为经济窘迫所困, 为学习重压所累, 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使很多贫困生身心俱疲,长时间焦虑会形成抑郁性格,如不及时有效地疏导,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抑郁症。

    1.3  自我封闭、孤僻心理  心理认知治疗理论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与歪曲的认知有关[2]。大部分贫困生都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他们能够把贫困作为自己人生的历练。但部分贫困生却错误认为自己没有获得同龄人同样的生活条件和机遇是命运与社会的不公平,他们害怕伤害,不肯轻易向外人展示真实自我,缺乏交际能力。面对生活的困境,他们不善于倾诉,如果没有适当的自身调节和必要的外界干预,他们会慢慢出现孤僻、封闭等心理问题,害怕与人接触,不敢积极面对人生,而把自己包裹起来,这种自我封闭使自己渐渐脱离了集体,切断了与外界的交流,致使自己在极端的心理世界里痛苦煎熬。

    2  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2.1  个体的心理素质影响心理健康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的困扰,部分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认知和悦纳自我,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水平不高,容易发生自我评价偏差[3]。这种偏差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使他们在思索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难以正确认知,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生甚至把贫困当成耻辱,认为贫困是人生的不幸。当面对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又把贫困作为逃避和退缩的理由,形成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些错误认知,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危害,加剧了贫困大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负性改变[4]。〖STHZ〗 2.2  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环境通过个体的人格和行为对贫困生施加影响。首先,许多贫困生承受着来自高校群体中消费攀比不良风气的影响,加剧他们对金钱的渴望,这种心理与贫困现实的剧烈冲突,他们自卑心理、妒忌心理油然而生,而过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又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敌对态度、强迫症状和过激的行为,虽然达到一种暂时的心理平衡,但内心却忍受着极大的心理痛苦和压力。其次,有些贫困生不愿承认自己贫困的现实,同时社会部分人群对贫困生的种种偏见和世俗观念,使一些贫困生虽然在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心理上感觉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和消极人生。

    3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  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   从实际需要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物质上解决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是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学校要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免、缓”等助困制度和措施,加大奖学金的力度,设法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建立各种“爱心基金”。在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的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捐款资助贫困生,开展对贫困生“一帮一”活动,动员社会力量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  优良的校园环境,特别是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要注意在学校和班集体中培养团结友爱、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消除自卑、孤独等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消除经济困难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压力。

    3.3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如创办心理辅导与咨询板报,组织心理短剧表演,开展心理健康周等,从多角度介绍心理学基本常识、心理困惑和问题的基本解决办法等。开设心理健康课,帮助贫困生了解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改变的心理特点以及引起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学会如何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完善应对方式。

    3.4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  贫困生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问题,这是影响其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展必要的心理指导,帮助其认清自己的人格和行为方式,让其发现缺陷并主动去完善[5]。〖STHZ〗3.4.1  个别心理辅导  对一些存在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贫困生,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情绪疏导、认知调整和行为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3.4.2  团体心理辅导  通过商讨、训练、引导,解决他们因家庭经济困难所面临共同的心理困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够给贫困生提供安全、理解、同情、温暖的环境氛围。通过团体活动,使贫困生释放消极情绪,解除孤独感,开阔思路,学习新的经验,建立对贫困的全面认识,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评价,提高自信心。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对他们经济上进行扶持的同时,更应注重精神上的关怀与疏导,使他们走上健康的人生路途,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东华.高校贫困生中的心理贫困问题的分析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05,20(1):47-51.

2 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困分析与对策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3,(5):93-96.

3 邓志军.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教育探索,2004,(12):94-97.

4 叶艳晖.贫困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及教育对策.大众心理学,2003,(5):11-12.

5 黄映芳.高校特困生心里健康初探.宁波大学学报,2000,9(1):74-76.


作者单位:028000 内蒙古通辽,通辽职业学院电大分校

作者: 全荣爱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