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8年第8卷第1期

周围型小肺癌25例的CT诊断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直径≤3cm的周围型小肺癌的早期CT诊断。方法对2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cm的周围型小肺癌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25例周围型小肺癌的基本CT征象有:小结节征21例。结论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应作为首选方法。...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直径≤3cm的周围型小肺癌的早期CT诊断。方法 对2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cm的周围型小肺癌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25例周围型小肺癌的基本CT征象有:小结节征21例;另4例中,2例呈小片状,2例呈粗短条索状。有分叶征20例,毛刺征18例,空泡征13例,胸膜凹陷征15例,血管纠集征7例。结论 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应作为首选方法。

【关键词】  小肺癌;周围型;X线计算机


    肺癌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本文收集了我院及笔者进修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5例≤3cm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肺癌临床资料及CT表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病例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30~71岁,平均53.4岁。主要症状:咳嗽、痰中带血丝14例,咳嗽伴胸痛7例,发热、咳嗽3例,无明显症状查体发现1例。发病部位:右肺13例,左肺12例。其中:右肺上叶前段4例,右肺上叶后段2例。右肺中叶3例。右肺下叶前基底段2例,外、内基底段各1例。左肺上叶前段4例,尖后段2例。左肺舌叶2例。左肺下叶前内基底段2例,背段1例,外基底段1例。组织学分型:腺癌15例,鳞癌6例,细支气管肺泡癌3例,小细胞肺癌1例。

    1.2  方法  采用日本岛津SCT-4800TCZ全身CT机或日本岛津SCT-7000TS螺旋全身CT机检查,所有病例采用仰卧位,常规肺CT扫描,层厚10mm,层距10mm。病灶或可疑层面加做薄层2~5mmCT扫描或HRCT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尖到肺底。

  2  结果

    2.1  病灶形态  本组2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小结节征21例,另4例中,2例呈小片状,2例呈粗短条索状。

    2.2  病灶密度  本组2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18例平扫密度不均匀,有空泡征13例。10例CT薄层增强扫描病例中,5例密度不均匀,增强CT值在27~92HU之间。

    2.3  病灶边缘  本组25例病例中,分叶征20例,毛刺征18例,14例病灶周边或部分边缘显示放射状细短毛刺,4例边缘毛糙。

    2.4  胸膜改变  本组25例病例中,15例有胸膜凹陷征,即肿块与胸膜间有一宽1mm的线影相连,相应部位胸膜呈“V”型凹陷;3例仅有细条影和胸膜相连,而无胸膜凹陷征仅见胸膜局限稍增厚。

    2.5  周围血管改变  本组25例病例中,有血管纠集征7例,可见1~2条血管束进入结节。

  3  讨论

    3.1  小结节征  CT上显示为聚集成堆或互相融合的颗粒状病灶。其病理基础为:(1)堆积式生长的肿瘤组织,被充气的肺组织所衬托;(2)病灶内肺小叶性阻塞性肺不张和肺炎被充气肺组织所衬托。本组2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小结节征21例。

    3.2  分叶征  肺癌向四周生长时,因各部位阻力不同形成不等速生长,使肿块边缘成凹凸不平的分叶状,病理切片癌块边缘均有程度不等的分叶征。CT检出率在70%~90%[1]。本组2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分叶征20例。

    3.3  毛刺征  肺癌呈浸润生长与宿主对肿瘤的反应,使瘤体向肺野延伸出放射状或毛刺状细条影。本组2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毛刺征18例。结核、机化性肺炎、炎性假瘤之病灶边缘也可形成毛刺,但毛刺以粗长者多见。

    3.4  空泡征  多见于瘤径<2cm的肺癌中,因瘤体内尚未被侵及的细支气管与肺泡,CT表现为瘤内单发点状或多发蜂窝状低密度区。本组2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空泡征13例。

    3.5  胸膜凹陷征  表现为规则线条影,自结节牵拉胸膜,胸膜凹入形成典型喇叭口状,胸膜凹入处为液体,但连接于叶间裂时,仅见叶间裂凹入而无液体积聚。周围型小肺癌的胸膜凹陷征检出率可超过90%,主要见于腺癌与细支气管肺泡癌,其意义与毛刺征相似。本组2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15例有胸膜凹陷征。

    3.6  血管纠集征  肺癌的周围型肺癌邻近血管支气管道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肿瘤内纤维组织收缩牵拉作用引起的小血管、支气管道聚拢、扭曲和移位;二是血管支气管到达肿瘤边缘时被包绕破坏。本组2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有血管纠集征7例,可见1~2条血管束进入结节。

    3.7  病灶的密度变化  是指造影增强前后密度的变化,适用于一部分小肺癌。Swirewich等以HRCT观察病灶增强前后的变化,其CT值达165HU以上,且平扫的CT值增强20HU以下者多为良性的结节[2]。本组2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18例平扫密度不均匀,有空泡征13例。10例CT薄层增强扫描病例中,5例密度不均匀,增强CT值在27~92HU之间。

    3.8  诊断外围型小肺癌的注意点  胸片发现微小病灶,年龄40岁以上者,均应常规CT检查;凡临床痰细胞学检查阳性,而X线平片检查阴性者,应采用CT检查,以提高对隐蔽部位小肺癌的发现率;对X线发现的小病灶,CT应重点薄层扫描,放大摄影,以便充分显示病变的特征;熟练掌握对微小肺癌的识别,尤其是具有诊断意义的小结节征、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纠集征;当发现可疑病变,一定要进一步检查,并短期复查。

【参考文献】
  1 Gaeta M,Barone M,Russi EG,et al.Radiology,1993,187:535.

2 Swirewich CV,Vedal S,Mifffer RR,et al.Radiology,1991,179:469.


作者单位:400052 重庆,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

作者: 刘乾贵,杨能学,戚跃勇,李 昕,黄诗勇,朱云瑞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