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8年第8卷第7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120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本组120例患者均在常规扩管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为三型,以化痰通络为基本治则,以自拟定眩汤为基本方,结合辨证施治,用于临床治疗。通过临床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能避免长期口服西药所致的副反应,同时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大大减少因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反复发作......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组120例患者均在常规扩管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为三型,以化痰通络为基本治则,以自拟定眩汤为基本方,结合辨证施治,用于临床治疗。通过临床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能避免长期口服西药所致的副反应,同时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大大减少因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反复发作所致急性卒中的概率,总有效率为95.5%。

【关键词】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中西医结合疗法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其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临床表现主要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平衡失调,肢体、躯干感觉异常,口周麻木,复视,耳鸣,头痛等。其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易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尤其是第一次短暂性脑缺血发生后半年内是发展为脑梗死的高危时期。因此早期诊治是预防和降低脑梗死、特别是小脑和脑干梗死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我科于2002年1月~2004年7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120例,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2年1月~2004年7月治疗住院及门诊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20例,其中男44例,女76例,年龄14~70岁。其中14~20岁8例,21~30岁8例,31~40岁20例,41~50岁21例,51~60岁44例,61~70岁19例。伴发疾病:高血压病24例,冠心病20例,糖尿病2例。首次发病87例,第二次发病26例,第三次发病7例。辅助检查:所有患者TCD检查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其中有105例患者颈椎CT检查提示有颈椎间盘突出,生理曲度变直,有25例患者血脂增高。头颅CT检查30例,其中小脑梗死1例,左(或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4例,余未见异常。

    1.2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首发症状眩晕86例,头昏22例,共济失调7例,头痛7例,头位改变常诱发发作或加重。伴恶心106例,剧烈呕吐74例,伴一侧肢体麻木无力40例。

    1.3治疗方法

    1.3.1  西医治法  所有患者均口服扩血管药尼莫地平片40mg, 3次/d,连续服用1个月。眩晕停片50mg,3次/d,连用5~7天,症状缓解后改为50mg,1次/d,睡前服,连用1周。血塞通注射液0.8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糖尿病患者用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10天为1个疗程。乙酰谷酰胺注射液0.3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糖尿病患者用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10天为1个疗程。对血压低于90/60mmHg或对血塞通不能耐受者改用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糖尿病患者用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10天为1个疗程。伴随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其中94例治疗1个疗程,21例治疗2个疗程。

    1.3.2  中医治法  所有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以自拟定眩汤随证加减,予以中药水煎剂口服,150ml,4次/d,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

    1.3.2.1  脾虚湿阻,风痰阻络型  治则:健脾利湿,化痰通络。方药:自拟定眩汤(葛根30g,地龙15g,川芎15g,郁金15g,灵磁石30g,刺蒺藜30g,蔓荆子30g,生石膏30g)加白术15g,云苓15g,扁豆20g,泽泻20g。

    1.3.2.2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  治则:补益肝肾,平肝息风。方药:自拟定眩汤(同上)加煅龙骨牡蛎各30g,钩藤30g,天麻10g。

    1.3.2.3  气滞血瘀,络脉不畅型  治则: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方药:自拟定眩汤(同上)加桃仁10g,红花6g,全虫6g。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TCD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大部分缓解,复查TCD提示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或加重,TCD检查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经治疗患者眩晕、头昏、头痛等症状多在1~3天内缓解。治愈97例,占80.8%,好转18例,占15.0%,总有效率95.8%。无效5例,在入院1周后复查头颅CT示小脑梗死1例,左(或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4例,经治疗均好转出院。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有16例复发,经上述治疗好转。

    2.3  不良反应  有3例患者在输血塞通注射液后出现皮疹,换药后皮疹自然消退。

    3  讨论

  西医对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认为:其发病的主要病因为血管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血栓形成,动脉狭窄,椎-基动脉舒缩功能障碍,椎动脉受机械性压迫发生狭窄或闭塞,动脉壁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及其他病因所导致[1]。故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经临床观察,颈椎病的严重程度与本病的发作之间并不成正比关系,即某些患者颈椎病严重,却并不出现椎-基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病者的颈椎病也不一定严重。因此,本病的治疗关键是迅速改善椎-基动脉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运用血塞通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尼莫地平片能增加脑血流量,扩张脑血管,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卒中指数,减轻脑水肿,迅速溶解血栓,恢复缺血区的再灌注,减轻缺血所致的病理性损伤,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滞度,改善微循环。运用乙酰谷酰胺注射液能减少脑供血不足区域的脑组织损伤,改善神经细胞的代谢,维持神经系统的应急能力,迅速改善脑功能。上述药物的联合应用能迅速改善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所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减轻脑功能的损伤[2]。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症状为眩晕,视物旋转,当属祖国医学 “眩晕”范畴。《景岳全书·眩运》中有“眩运”一证,“虚者属其八九,而兼火痰者不过一二耳”的记载,故历来认为本病病因以虚为主,常夹风、火、痰、瘀,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发展。认为属气虚血瘀引起,气虚为本,瘀血为标,因虚致瘀,气血不足,脉络不利,清窍失养而发为眩晕[3]。或痰浊内蕴,瘀血阻络,因痰湿粘滞难去,阻碍气机,影响血液运行,血流瘀滞,痰瘀互结,阻于清窍,脏腑失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为眩晕[4]。或气血不足,肾气不旺,日久致血滞脉中,气血津液不能上奉清空,髓海空虚,脑窍失养而发为眩晕[5]。故本病病因病机多虚实夹杂,错综复杂。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本病患者大多有神疲,身困,纳呆,口中粘腻或口苦等证,舌苔多黄腻或白滑,脉多滑或濡,脉证合参当属痰浊内蕴之征,综合有关文献资料,将本病分为3型,运用自拟的“定眩汤”通过辨证加减,随证施治,临床观察,疗效满意。总之通过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避免了长期口服西药所致的副反应,提高了疗效,降低了复发率。大大减少了患者因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反复发作所致急性卒中的概率,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鲍海平,郎思干.椎-基动脉TIA的BAEP转颈试验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4,11:227.

2 陶庆玲,龚承友.椎-基动脉缺血性眩晕的CTA与DSA对照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9:7.

3 黄应武,周丽.黄芪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50例.广西中医药,1997,20(2):20-21.

4 王成太,李会仓.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45例.陕西中医,2002,23(8):704-705.

5 董少龙.中药注射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辽宁中医杂志,1998,25(6):265.


作者单位:443300 湖北宜都,宜都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作者: 刘韬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