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8年第8卷第7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156例溶栓后转归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溶栓等治疗后的不同转归,为患者提供预后依据。方法156例确诊为深静脉血栓患者均行溶栓抗凝祛聚等治疗,平均住院2周,随访年限1~5年,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年、3年、5年内随访,3级溶解率分别为50。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上述治疗转归主要趋向三个方面,一是治愈,二是复发,......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溶栓等治疗后的不同转归,为患者提供预后依据。方法 156例确诊为深静脉血栓患者均行溶栓抗凝祛聚等治疗,平均住院2周,随访年限1~5年,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年、3年、5年内随访,3级溶解率分别为50.3%、25.7%、20%。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上述治疗转归主要趋向三个方面,一是治愈,二是复发,三是远期并发症下肢经常肿胀。

【关键词】  下肢 深静脉 血栓 溶栓 转归


    我院2001~2003年间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56例,均通过保守溶栓抗凝祛聚等治疗,其转归较好,现将有关临床资料汇总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下肢深静脉血栓156例,男75例,女81例;年龄23~82岁,平均56岁;左下肢101例,右下肢53例,双下肢同时患血栓2例;外伤及术后23例,产后3例,合并淋巴水肿5例,浅静脉曲张合并深静脉血栓36例,盆腔恶性肿瘤合并血栓10例,原发79例;以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酸痛、沉重感、久立加重、活动后不同程度受限等症状,部分呈股青肿或股白肿;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主诉及检查或高度怀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彩超、静脉造影、同位素检查等明确深静脉血栓的诊断。

    1.2  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取临床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即溶栓、抗凝、改善循环等治疗。溶栓期间绝对卧床一般在2周左右,抬高患肢25°且以舒适体位为主(可用托马氏架调整)。尿激酶静点首次给药60kg体重可给100万~150万单位,极量是200万单位,给药时间在2~3h内,可一次性冲击或间断给药。同时监测凝血功能,一般不超过正常凝血时间的2倍,即可维持在该数值内,以后尿激酶量维持在每日100万单位,1周左右。同时配合肝素、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其他祛聚或扩血管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曲克芦丁等常规用药治疗即可。一般治疗2~3天后患者可明显消肿,如合并淋巴水肿,可用3~4天的利尿剂或糖皮质激素,如有静脉炎可适当应用抗生素。一般疗程2~3周,复查超声,部分再通后可在患肢足背静脉推注尿激酶,注射过程可用止血带结扎踝部,迫使药物达到接触性溶栓的目的。治疗过程中2周后可下床活动,适当功能锻炼,改善静脉瓣膜功能。

    1.3  评定标准  静脉通畅为0分,部分闭塞为1分,完全闭塞为2分,溶栓百分率为(溶栓前得分-溶栓后得分)/溶栓前得分,根据溶栓百分率不同分为3级,1级溶解小于50%,2级溶解为50%~99%,3级为完全溶解。

    2  结果

    本组156例患者中6例合并肺栓塞,占3.85%,其中死亡1例占0.64%;10例为恶性肿瘤,1年内死亡6例,15例复发占9.62%。其他149例1年内随访:3级溶解75例,占50.3%,2级溶解41例,占27.5%,1级溶解33例,占22.1%;74例1级和2级溶解的患者经间断的抗凝及祛聚等治疗,3年内随访:3级溶解19例,占25.7%,2级溶解20例,占27.0%,1级溶解35例,占47.3%;55例1级和2级溶解的患者经上述的间断治疗,5年内随访:3级溶解11例,占20%,2级溶解10例,占18.2%,1级溶解34例,占61.2%。经常出现下肢肿胀86例,占总数的55.1%。

    3  讨论[1~5]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多发生于下肢,其发病原因1856年Virchom提出,静脉内膜的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的高凝状态是被公认的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但有许多间接的因素如外伤、分娩手术等创伤性因素,也是导致该病的主要诱因,归纳起来也是上述三大基础因素之一。因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许多并发症,其转归有以下几方面:(1)短期内并发症为肺动脉栓塞,在本组病例中肺动脉栓塞出现6例,仅死亡1例,占0.64%。与资料上的相比(死亡率占20%),明显下降。西方国家一般人群的年发病率是1%~3%,美国每年新发现患者数为65万~70万,至少有5万~20万死亡,未进行治疗的肺栓塞死亡率为20%~30%,而接受治疗死亡率可降低至2%~8%,本组病例肺栓塞死亡仅1例占0.64%,与本组病例较少有关,无统计学意义。另一短期并发症为下腔静脉血栓导致布加综合征表现,但本组病例未发现下腔静脉血栓并发症。(2)长期并发症之一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障碍,而下肢深静脉功能障碍导致下肢经常活动后肿胀是常见的占总数的55.1%。所以下肢深静脉功能改变是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一个转归方式。(3)恶性肿瘤可有血流变化因素改变,出现高血凝状态,或肿瘤转移盆腔压迫静脉导致血流不畅,继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溶栓效果较差。而一般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较短,本组病例10例,其中6例在1年内死亡,因此其转归未做统计学处理。(4)血栓首次溶栓3级溶解成功率较高,能达到50.3%,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溶解均不彻底,再行溶栓溶解比例下降,但也有资料表明,血栓20年之后也有少部分自行溶解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5)临床症状看转归的另一结果是复发,本组占9.62%,比例不高。另一个是下肢肿胀,但往往休息后可缓解,其原因之一是血管未通,侧支循环建立不佳;二是静脉瓣膜损害出现漏血,即“竹筒“现象。本组病例中未发现血栓蔓延至下腔静脉形成布加综合征,因此通过本组病例经过溶栓抗凝等有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转归趋势较好,溶栓过程中未出现出血。 

【参考文献】
  1 张培华, 蒋米尔. 临床血管外科学,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94-495.

2 冯敏,王书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查进展.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5,28(4):255-258.

3 顾建平,范春英,何旭,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治疗.介入放射学杂志,2000,9(4):206-208.

4 刘洪.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海南医学,2005,16(10):153-155.

5 张德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锦州医学院学报,2005,26(6):96.

(编辑:石 岚)


作者单位:136200 吉林辽源,辽源市中心医院

作者: 高德义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