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8年第8卷第9期

柴胡临床应用体会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关键词】柴胡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的根或全草,春秋两季采挖,晒干,切短节备用。柴胡是临床常用的发散风热药之一,品种较多,产地遍于南北各省。由于各地所应用的柴胡品种不同,临床上用药的习惯不一,各种柴胡的采收季节与入药部分有所区别。因此,多种柴胡的功能虽......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柴胡

          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的根或全草,春秋两季采挖,晒干,切短节备用。柴胡是临床常用的发散风热药之一,品种较多,产地遍于南北各省。由于各地所应用的柴胡品种不同,临床上用药的习惯不一,各种柴胡的采收季节与入药部分有所区别。因此,多种柴胡的功能虽有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历代文献关于柴胡的品种、功能、主治的记述,有较大的出入,后世对柴胡临床应用的效用也不一致。本文所述,是临床应用的初步小结。

    1  柴胡的品种和用药情况

    目前国内习用的柴胡,主要分南柴胡、北柴胡两大类。

    1.1  品种及入药部分  南柴胡类中,包括软柴胡、川柴胡、红柴胡3种,原植物名狭叶柴胡,主产于江苏、安徽、四川等地,入药以带根的全草为主。北柴胡又称硬柴胡,原植物名长茎柴胡,主产于陕西、甘肃、河南等地,入药以根部为主。

    1.2  用药习惯    全国大多数地区,以用北柴胡为主。各地药店虽备有各类柴胡,但处方单写柴胡者,即付给北柴胡,炮制(如醋炒、酒炒)均以北柴胡加工;丸、散修合(如逍遥丸、补中益气丸、鳖甲煎丸等)亦用北柴胡。江浙两省习用南柴胡。如处方只写柴胡,即付南柴胡类的软柴胡,炮制及丸散修合,均用软柴胡。

    1.3  处方应用  根据《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规定:(1)处方写柴胡、软柴胡、细柴胡者,概付软柴胡;(2)处方写川柴胡、竹叶柴胡者,概付川柴胡;(3)处方写北柴胡、硬柴胡者,概付北柴胡。此外,临床上所用的“银柴胡”属石竹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石头花繁缕(银柴胡)的根,主产于西北及内蒙古等地,秋后茎叶枯萎至立春植株萌发时采挖,入药以根部为主。它和“柴胡”非同一科属的植物,切不可混用。银柴胡性味甘寒,归肝、胃经,功专退虚热、清疳热,常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及小儿疳热。

    2  柴胡性能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南、北柴胡同属伞形科植物,其有效成分有相同之点,但由于品种、产地、入药部分等的不同,因此也有特殊性的一面。在历代文献复习中和临床实践方面,都有这样体会,初步归纳于下。

    2.1  南、北柴胡的共同点[1]  (1)疏邪退热:主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的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证。(2)疏肝解郁:主肝气郁结而见的头晕、目眩、耳鸣、胸胁胀痛及月经不调等证。(3)升举阳气:主气虚下陷所致的气短、倦怠及脏器下垂等证。

    2.2  南、北柴胡功能的特殊性[2]  (1)南柴胡长于升阳散邪,疏肝解郁,气味俱轻,外感在表在上兼清阳下陷者用之最宜。(2)北柴胡长于解热泄下,推陈致新,对饮食积聚及痰热结实有良好的疏导和解效用。笔者通过临床应用体会到其疏导邪气、解表退热的作用优于南柴胡,故邪在半表半里及有肠胃积滞见证者,用之最宜。

    2.3  南、北柴胡和银柴胡的不同点[2]  银柴胡味甘微寒,主劳热骨蒸,清疳热,退阴分虚热。张山雷也说:“银柴胡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为治虚热之良药。”笔者对慢性肝炎,肝郁阴伤,低热不清及温病后期微热,肺劳潮热,用本品调治,每获良效。

    南、北柴胡虽都具解热疏肝之功,但其特性不同。总的来说[2]:南柴胡功偏于“升”,能于升散中解热疏肝;北柴胡功偏于“降”,能于疏降中退热泄肝;银柴胡功偏于“滋”,能于滋养中清热柔肝。南北柴胡能升能降,走而不守;银柴胡能清能滋,守而不走。

    从上述中虽然初步了解到南北柴胡的性能和特长,但在临床辨证选用时,除了掌握各类柴胡的共同性和特殊性以外,更须注意其配合的相互关系和用量的多寡等。

    3  临床验案

      患者,女,27岁,农民,于2007年8月8日就诊。痛经已2、3年,月经周期先后无定,每次经前4、5天小腹疼痛,灼热感,经量甚多,色黯红,口干欲呕,面部焮热,便秘溺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肝气郁结,蕴火内盛,拟疏肝泄热。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全当归9g,软柴胡9g,粉丹皮9g,赤白芍各9g,炒黄芩6g,黑栀子9g,黑芥穗6g,侧柏叶15g,小木通6g。水煎服,连服5剂,药后诸证均减。二诊:(8月15日)月经应期于今日来潮,腹痛减轻,前方复2剂。嘱下次经期前再来服药,调理2个周期后,痛经已愈,且经量亦恢复正常。按:本例痛经伴见诸症,均由肝气郁结,蕴火内盛所致。肝藏血,又司疏泄,肝郁气滞,疏泄失调,故见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量多色黯红,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亦是肝火内郁所致。治以疏肝泄热,连续调治2个周期,痛经及诸症消失。

    患者,女,30岁,教师,于2008年7月12日就诊。患带下病年余,带浊稠粘,黄白相兼,其气腥秽,心慌胸闷,性情急躁,腰酸困痛,小便短赤,阴门奇痒,苔黄腻,脉弦数。证属肝经湿热下注,带脉不能约束胞宫所致。治宜泻肝降火,清热利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9g,北柴胡9g,生栀子9g,枯黄芩6g,建泽泻9g,椿根皮15g,车前子9g(包煎),黄柏6g,白鸡冠9g,土茯苓15g,白鲜皮9g,小木通9g,甘草梢3g,水煎服。另以七叶一枝花250g煎汤外洗阴部。二诊:(7月18日)上方服5剂后,带已不下,阴痒消失,诸症悉平,病已告愈。按:本例痛经伴见诸症,均由肝经之热挟湿下注,内蕴胞宫,损伤带脉,约束无权所致。重用七叶一枝花以清热解毒,内服外洗,均获痊愈。

【参考文献】
  1  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51.

2  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作者单位:550404 贵州瓮安,瓮安县天文镇卫生院

作者: 刘维琴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