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8年第8卷第10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64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心衰笔者近年来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64例心衰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4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46例,女18例。临床表现:心悸,咳嗽,咳痰,喘不能平卧,脘腹胀满、肋下痞块,颜面、口唇紫绀,双下肢水肿,舌质紫暗,脉细或结代。全部病例在治疗前均做心电图、胸片、......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心衰

笔者近年来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64例心衰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4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46例,女18例;年龄在50~90岁。其中肺心病35例,缺血性心肌病18例,扩张性心肌病8例,风湿性心肌病3例。心功能分级(NYHA)分别为4级42例,3级18例,2级2例。临床表现:心悸,咳嗽,咳痰,喘不能平卧,脘腹胀满、肋下痞块,颜面、口唇紫绀,双下肢水肿,舌质紫暗,脉细或结代。全部病例在治疗前均做心电图、胸片、肝肾功能、血清离子。

    2  治疗方法

    西药强心、利尿、扩张血管、氧疗等方法。中药:温阳益气为主。基本方法:黄芪、党参、茯苓、桂枝、泽泻、车前子、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麦冬、甘草。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脾肾阳虚型酌加茯苓、泽泻、防己、车前子温肾健脾,利水消肿;风寒束肺,治以宣肺散寒,可合用小青龙汤加减;痰热郁肺,治以清热化痰,降气平喘,合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水湿泛溢者酌加茯苓、白芍、白术;心血瘀阻者加丹参、茜草、益母草。

    3  疗效和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 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症状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症状不缓解,心功能级别无改善,甚至病情加重。

    3.2  结果  显效28例(43.7%),有效27例(42.2%),无效9例(14%),总有效率85.9%。

    无1例死亡,未出现1例洋地黄中毒副作用及水电解质紊乱,控制心衰时间平均在15天左右。表1  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尿量变化心率

    4  讨论

    中医认为:心衰属“水肿”、“痰饮”、“心悸”、“喘症”等范畴,其病位在心,累及肺、脾、肾诸脏,病机多为阳气虚衰,水湿内停,瘀血内阻。治疗以温阳益气,利水化瘀为主。益气温阳以温运气血,使血脉流通:活血化瘀利水,可促进滞留代谢产物的排泄。党参、黄芪补心气、元气。现代药理证明,这些药物能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使血管阻力下降,增强免疫力。茯苓、泽泻、车前子,通过调节肺、脾、肾三脏,使机体水液得以正常排泄,利水作用温和缓慢而持久。现代药理研究,这类药物具有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的作用。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活血通络,使血脉流通,现代药理研究这类药物能扩张肾动脉,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促进水液代谢,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血流量。桂枝温通血脉、温阳化气行水;麦冬可使阳气内守,温运心脉,防止温阳益气药物辛温伤阴耗气。心衰患者多为本虚标实,病情复杂多变,临床上应辨证施治。

    现代医学通过强心、利尿、扩张血管、氧疗等方法。药物起效快,但毒副作用大,如洋地黄类药物易中毒,增加心肌耗氧量:利尿剂易致血容量降低,电解质紊乱及产生耐药性,配合中药治疗,能有效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治疗上坚持以扶正固本,兼以活血化瘀,与西药相结合,使心衰得以缓解和纠正,疗效更确切。


作者单位:内蒙古扎兰屯,扎兰屯市中蒙医院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