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8期

加强血液质量管理与输血安全几点做法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血液质量贯穿于采血、供血和临床用血的全过程,由于环节多,过程复杂,任何环节的缺陷和疏忽都会导致血液质量下降。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只要有一方面把关不严,都会影响到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所以每一位与采供血工作有关人员,都要立足本职、脚踏实地、认真细致地做好输血工作,切实把输血工作中的不......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血液质量贯穿于采血、供血和临床用血的全过程,由于环节多,过程复杂,任何环节的缺陷和疏忽都会导致血液质量下降。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只要有一方面把关不严,都会影响到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所以每一位与采供血工作有关人员,都要立足本职、脚踏实地、认真细致地做好输血工作,切实把输血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以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可靠、有效。加强血液质量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要从加强基础质量、提高人员素质做起,严格执行相关规程和标准,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畅通的质量反馈渠道,特别是抓好各环节质量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血液;质量管理;输血安全

随着现代输血事业的发展,输血工作已成为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手段,在临床治疗中越来越显示出输血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临床的安全输血也日益受到重视。由于临床输血要经过采血、检测、配血及临床输注等几个部门的共同协作才能完成,所以在多个环节中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安全因素。我院采供血机构目前既是血站,又是医院输血科,为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加强了以下环节质量。

  1 血站的供血

  血站采集安全、可靠的血液,是临床安全输血的保障。所以采供血机构一定要严格管理法规,在对献血员的选择及采血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所采取的血液要严格按规定进行全面的检测,尽量杜绝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不符合标准的血液绝不提供给用血单位。

  1.1 保证基础质量,强化质量教育 强化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把质量教育纳入继续教育之中,从质量教育入手,同政治教育、医德医风教育、法制教育结合起来。首先,增强对血液质量的责任感和重要性;同时要创造条件加强对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开展“三基”训练,强化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定期培训考核,尽可能地安排人员接受专业培训和学习提高班,参加专业培训、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增强人员素质。其次,要重视仪器设备、原辅材料、检测试剂等的质量管理,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包括使用说明书、产品合格证、计量检定合格证、验收手续记录、使用记录、损坏维修记录及其他变动情况等内容;原辅材料、检测试剂等要求“三证”齐全,严格使用一次性的采输血器材,并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血液检测试剂和血型试剂严格按卫生部有关规定使用批批检定合格的试剂。

  1.2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是加强血液质量管理的重要方面,医院成立由院长、相关科室领导、行政管理部门等组成的输血管理委员会及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对血站的采供血工作进行研究和决策,血站成立质控小组,建立质控室,设置专职质控人员和监督人员,通过定期和动态质量检测,监控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并对最终结果具有否决权;质控人员必须严格按规定对质控项目、内容、频率和标准进行监测,其包括:工作环境、人员要求、采供血技术、工作记录、仪器设备、原辅材料、检测试剂、感染监控、全血及其成分、生物安全等,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1.3 加强环节质量控制,重视质量信息反馈,确保输血安全 血液从采集到临床输用,是一个较长流程和多环节的操作,影响质量的因素较多,要做好质量控制,应对关键部位和重要岗位进行监控,首先是严格防止血液污染,在血液采集流程中要求采血环境符合标准,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做好空气细菌培养,严格献血者采血部位的消毒,定期对献血者肘部和采血人员手指做细菌培养,进行无菌操作技术的监测,对采血袋的澄明度、热原质、无菌试验进行检查。在血液贮存中要求使用专用冰箱或设备,对专用冰箱或设备要定期进行温度和性能的监测,定期进行消毒并做好细菌培养,库存血液必须有完整的各项相关纪录,并严格执行核对,做好血液贮存中的质量监测,血液运输要有保温措施和专用设备。其次要尽量减少输血相关疾病的传播,在采血前严格执行《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血液采集后按卫生部有关规定进行初复检,并建立室内质控,绘制质控图,以判定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献血员复检血清标本要冰冻保存2年以上,各种实验记录要保存10年以上,并注明所用试剂名称、批号及初复检实验者等;科学地制作各种血液成分,并积极推荐临床输用,不断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提高检测水平,以提高血液的安全,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最后重视临床质量信息反馈,通过血液在临床上的输用,要及时了解临床疗效和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不断改进工艺,提高血液质量。

  2 血库的配发

  血医院血库的配、发血工作是连接着血站采血、临床输注的重要环节。血库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血库工作还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是杜绝输血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的根本,丝毫不能放松,稍有疏忽,势必造成无法弥补的大错。输血前认真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杜绝因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平时对血液的保管也尤其重要,定时观察冰箱温度(购制血库专用冰箱,)并做好记录工作。发血前仔细观察血液是否有溶血、红血球变色、血浆变浑等现象,绝不将外观可疑的血液发送临床。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二人工作制,施行“双查”、“双鉴”,发血时要与临床取血者共同查对取血单、交叉配血报告单,不因工作忙,而让取血者自己一人核对(这样易产生差错事故的隐患)。共同核对献血者的姓名、血型、血袋号、血量及受血者的姓名、血型、科室、床号等,结果无误方发血。

  3 临床的输注

  临床的血液输注是安全输血的最后一关,稍有疏忽就会导致输血治疗的失败,甚至危及病人生命。临床护士取到血液后,输注前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尤其是取血和输注不是同一护士,绝不凭印象或认为他人已核对过就先输注后再核对,在病人床前一一核对无误后方输注。 严格“三查七对”,避免人为差错事故发生。输血前采集血样送输血科(血库),护士到床边进行“三查七对”,并喊病人姓名,以便确认无误;如果病人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在病人入院时将其姓名、住院号标签系在病人手腕上,保留至出院,以便核对。输血前由护士采集患者静脉血,交输血科(血库),以备输血前检查使用。输血中尤其是输注开始时,严密观察病人的情况,一旦发生输血反应或输血错误,及早采取措施。暂时不输注的血液妥善保管,输血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一般状况、心肺情况及血液品种来决定输注速度,选择适宜型号的针头。大多数严重输血反应发生在开始输血后15min内,因此,输血开始15min内,密切观察,尽早发现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做到安全输血,同时详细记录护理观察。从上述采血、供血和临床用血的全过程,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只要哪一方面把关不严,都会影响到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所以每一位与输血工作有关人员,都要立足本职、脚踏实地、认真细致地做好输血工作,切实把输血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以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可靠、有效。

  

作者: 黄建强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