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9期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及其控制策略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关键词】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高流行地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1。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HBV)主要传播途径之一,40%~50%的慢性HBV携带者是通过母婴传播造成的。母亲为HBsAg和HBeAg双阳性携带者,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出生1年内将有90%以上的婴儿受感染,并成为HBsAg携带者。HBV感......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母婴传播

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高流行地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1.2亿。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HBV)主要传播途径之一,40%~50%的慢性HBV携带者是通过母婴传播造成的。母亲为HBsAg 和HBeAg双阳性携带者,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出生1年内将有90%以上的婴儿受感染,并成为HBsAg携带者;如果母亲HBsAg 阳性而HBeAg阴性,则所生婴儿出生后1年内将有40%变为HBsAg 阳性[1]。HBV感染时间越早,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几率越大,宫内感染为100%,新生儿期为90%,2岁以下为75%~80%,3~5岁为35%~45%,6~14岁为25%,成人为3%(为免疫抑制患者)[2]。主要原因是婴儿期免疫功能不全,HBV-DNA可与婴儿肝细胞DNA整合,逃避了T细胞的攻击,机体不能清除HBV所致。因此,阻断HBV母婴传播是乙肝预防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控制乙肝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1 HBV母婴传播途径

  HBV母婴传播有三种方式:宫内感染、产时传播、产后传播。

  1.1 宫内感染 近年研究表明,HBV抗原阳性孕妇的胎儿宫内感染率为5%~15%[3]。新生儿脐血HBV抗原标志物阳性表示可能有HBV宫内感染,但不一定均为宫内感染。目前宫内感染的发生机制尚未清楚,主要有胎盘感染、胎盘渗漏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感染等学说。

  2.2 产时传播 经产道分娩时胎儿吞咽含有HBV母血、羊水和产道分泌物以及助产操作时损伤新生儿皮肤、黏膜等造成的感染。剖宫产胎儿不经产道,可减少感染机会。石玉风报道131例感染HBV产妇,新生儿脐血中71例感染HBV(HBsAg、HBeAg、抗-HBe任一项或多项阳性为感染HBV),感染率为54.2%,尤其是HBsAg 和HBeAg双阳性母亲,其新生儿脐血HBV感染率高达67.9%,HBsAg阳性率26.9%[4]。

  2.3 产后传播 产后通过母婴接触使病毒感染新生儿,主要与接触母亲唾液及母乳喂养有关。HBV感染母亲乳汁中可检出HBsAg和HBV-DNA等感染性标志物,说明母乳喂养易使婴儿受乙肝病毒感染。目前对HBsAg阳性或HBsAg、HBeAg双阳性产妇是否母乳喂养尚有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对HBsAg和HBeAg双阳性、乳汁HBV-DNA阳性的产妇不宜哺乳。但也有些学者研究发现,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HBV感染率无明显差异。虽然母乳喂养能引起乙肝病毒的传播,但加强疫苗接种及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可有效阻断传播。

  2 HBV母婴传播阻断

  据文献报道,阻断HBV母婴传播途径有从孕期开始预防和从新生儿开始预防两种途径,阻断方式有药物预防和免疫预防两种方式。

  2.1 孕期预防 通过预防孕期胎儿宫内感染从而阻断HBV母婴传播,目前有学者使用拉米夫定药物或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HBV宫内感染。

  2.1.1 应用拉米夫定 拉米夫定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能迅速抑制HBV病毒复制,降低HBV-DNA载量。有学者认为应用拉米夫定减少母血中的HBV含量,可减少宫内感染率。有文献报道拉米夫定用于预防HBV母婴传播有确切效果和近期安全性,在阻断母婴传播上是一种值得临床研究探讨的方法[2]。但应用拉米夫定与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接种相比,对减少宫内传播率无明显差异。目前临床很少采用此种方法。

  2.1.2 应用HBIG HBIG为高效价抗HBV免疫球蛋白,可直接种中和游离病毒颗粒,同时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大多数文献报道认为,对HBsAg阳性的孕妇从孕28周开始每月肌注1次HBIG200IU,对预防HBV宫内感染有明显效果[5~7]。理由是孕期多次肌注HBIG,可以使胎儿经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同时可降低孕妇的病毒血症水平,从而起到预防宫内感染的作用。邵中军等[8]研究结果认为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也无保护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孕妇注射HBIG不但不能预防宫内感染,且易诱发HBV免疫逃逸突变株,导致乙肝疫苗预防无效。对孕妇注射HBIG的预防宫内感染效果目前尚存争议。

  2.2 新生儿预防 预防方式包括接种乙肝疫苗或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免疫,即主被动联合免疫。一般新生儿按照0、1、6程序接种乙肝疫苗,第1针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接种。对于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酵母重组疫苗或10μgCHO重组疫苗。深圳市2005年监测新生儿接种5μg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为93.33%。对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单用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采用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尤其是围产期传播和产后水平传播的作用已十分肯定。国内外报道,乙肝疫苗和 HBIG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保护率可达95%~97%。有学者以血清HBsAg阳性率和慢性感染率为指标对624例儿童进行长期随访发现,6月龄内出现HBsAg阳性及形成慢性感染的比例,单用疫苗组明显高于联合免疫组,差异有显著性。为最大限度减少HBV母婴传播,在经济条件许可时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9]。

  3 HBV母婴传播阻断现行策略

  对孕妇注射HBIG预防母婴传播,WHO和卫生部乙肝免疫策略中无此方法;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用此法来阻断HBV母婴传播。原因是给携带HBsAg的母亲注射HBIG,可能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对机体有潜在危险;孕期大量使用HBIG可能产生免疫逃逸株,导致乙肝疫苗预防无效。HBV母婴传播阻断主要策略是对新生儿采用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农村地区以推行新生儿普种乙肝疫苗为主,经济发达地区则在推行新生儿普种乙肝疫苗的基础上,对孕妇进行HBsAg筛查,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同时推荐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0]中,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阻断HBV母婴传播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新生儿在出生后12h内注射1剂HBIG,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酵母乙肝疫苗或20μgCHO乙肝疫苗,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第二种方法:新生儿出生后12h内先注射1剂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剂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10μg酵母乙肝疫苗或20μg CHO乙肝疫苗),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新生儿在出生后12h内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两种方法前者方便实施,费用低于后者;后者保护率高于前者。目前,各大医院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采用接种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100IU或200IU)和3针乙肝疫苗(10μg酵母或20μg CHO疫苗)免疫方案,费用自付。一般新生儿接种的5ug酵母乙肝疫苗国家免费提供免费接种,10μg酵母乙肝疫苗和20μg CHO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均为自费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阻断效果优于100IU,但200IU价格高于100IU。10μg酵母乙肝疫苗与20μg CHO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相同,生产工艺流程和价格有差异。

【参考文献】
   1 吴淑勤.病毒性乙型肝炎免疫预防.医学综述,2008,14(3):450-451.

  2 陈瑞玲,汤桂芳.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母婴传播及其预防.中国医药指南,2008,6(5):73~75.

  3 苏和,李志军,胡格吉勒图.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研究进展.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4):2621-2623.

  4 石玉风.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垂直传播分析及其预防措施.流行病学与预防保健,2008,24(21):2316-2317.

  5 王秀东,刘丽华,贺春萍.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5):75.

  6 程忆兰.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观察.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1):74-75.

  7 王海霞,阴其玲,万宝美.不同方法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传播的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6,33(2):145-146.

  8 邵中军,李晶华,徐德忠. HBV宫内感染与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08,24(2):135-136.

  9 虎永兰.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机制及预防的研究进展.青海医学杂志,2008,38(2):69-71.

  10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12-10.

  (编辑:余 强)

作者: 单芙香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