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9期

脑实质淋巴样肉芽肿1例报告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关键词】脑实质淋巴样肉芽肿1病例资料患者女,20岁。MRI平扫:左侧额顶叶、左颞枕叶及左侧小脑半球多发大小不一的圆形/类圆形长T1、等T1为主的混杂信号,以左侧额顶叶结节较大,边界清楚,T2WI为中等信号及高信号,灶周大片水肿信号,MRI增强:左侧额顶叶病变呈不规则环状明显强化,壁不规则,中心无强化,结节......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脑实质淋巴样肉芽肿

 1 病例资料

  患者 女,20岁。右侧肢体无力15天,进行性加重伴头痛、呕吐7天,为喷射性呕吐。体检:右侧肢体肌力减退,上肢肌力Ⅰ级,下肢Ⅱ级,右侧病理反射征阳性。MRI平扫:左侧额顶叶、左颞枕叶及左侧小脑半球多发大小不一的圆形/类圆形长T1、等T1为主的混杂信号,以左侧额顶叶结节较大,边界清楚,T2WI为中等信号及高信号,灶周大片水肿信号,MRI增强:左侧额顶叶病变呈不规则环状明显强化,壁不规则,中心无强化,结节大约3.2cm×3.2cm×3.5cm;左颞枕叶及左侧小脑半球小结节呈环形强化,壁较规则。扩散加权成像及表现扩散系数图显示右侧额顶叶结节以等信号为主,中心见点状低信号。手术所见:左额顶叶水肿明显,中央沟静脉处蛛网膜混浊,中央后回皮层下2cm处见3.2cm×3.2cm×3.5cm大小紫红色肉芽状组织,周围水肿明显,其内部为液性成分。病理诊断:淋巴瘤样肉芽肿。CD20(++),CD79a(-),CD3(+~++),CD4(+),CD(-),CD68(++),CD30(-),CD15(-)。

  2 讨论

  Liebow等于1972年首先报道淋巴瘤样肉芽肿。LC是一种少见的、以B细胞为主的系统性淋巴增生性疾病,病理学上以血管中心性和血管破坏性肉芽肿病变为特征。LC多系统受累,常侵犯肺,皮肤次之,也可累及肾脏,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少见,文献报告约达1/3,且多继发于其他系统性损害之后,单独发生于颅内者罕见。本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为30~60岁,偶见于儿童,本例为青年,LC临床上男女比例为2:1。临床表现于特异性,可有头痛、头晕、颅高压表现,及局灶症状如肢体感觉、运动障碍、颅神经麻痹等。病变局限于颅内的LC患者,实验室检查常为阴性。LC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免疫功能缺陷等有关,推测为EB病毒感染激发淋巴细胞增生与浸润。10%~60%病例最终转化为淋巴瘤。组织学上,LC病变呈肉芽肿样改变,浸润细胞多样,以淋巴细胞为主,混杂有浆细胞、免疫母细胞、组织细胞。细胞浸润常以血管为中心,形成血管袖套样改变。病理学特征是T细胞为主的背景上见到EB病毒阳性的非典型性B细胞。血管病变常见,包括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与不同程序坏死。血管增生明显,内皮细胞肥大,纤维细胞增生。病变边界不清,无包膜。影像学上颅内LC表现包括:(1)脑实质内多发散在病变,位于脑白质、深部灰质及脑干,呈CT低密度、T1WI低信号为与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为点状或线状强化,病理学基础为血管壁及血管周围间隙多种淋巴细胞浸润。有时也可见腔隙性、不强化的脑内局限性病灶,病理学上为血管受侵所致的腔隙性梗死。(2)脑实质内肿块样病变,约占LC颅内病变的31%~57%,如本例幕上病变,CT为低密底,T1WI呈不均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周围见较明显水肿信号,多数具有占位效应,脑室受压或变形,甚至中线移位。增强扫描明显及不均匀团块状强化。此类病变随访可吸收减小。本例为此型。(3)脑膜与颅神经病变,不仅为尸体解剖发现,增强检查、尤其是增强MRI对本型病变显示较敏感。(4)脉络丛病变罕见,表现为脉络丛增大及强化。(5)其他:脑实质出血与脑梗死,可能性为血管受累所致。综上所述,颅内LC影像学表现血管特异性,若无颅外病变,易误诊为胶质瘤、转移瘤、脓肿、结节病、肉芽肿性血管炎及多发性硬化等。

  

作者: 胡国舜,王玉玲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