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4年第1卷第1期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远期疗效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提高经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方法对行鼻内镜手术58例(96侧)鼻腔、鼻窦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鼻腔表面麻醉及神经阻滞局麻,可提高麻醉效果,注意解剖标志的识别和保留可减少筛窦手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手术的需要将手术在内镜和额镜下交替进行,可使手术进行......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提高经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行鼻内镜手术58例(96侧)鼻腔、鼻窦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58例中随访1年以上55例,其中痊愈2例(3.6%),好转50例(90.9%),复发10例(18.2%),其中鼻塞、头痛、脓涕及失嗅的消失率分别为89%、91%、82%、87%。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鼻腔表面麻醉及神经阻滞局麻,可提高麻醉效果,注意解剖标志的识别和保留可减少筛窦手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手术的需要将手术在内镜和额镜下交替进行,可使手术进行得更彻底、更安全,术后加强术腔清洁处理,可以促进愈合。

   关键词 鼻息肉 鼻窦炎 鼻窦肿瘤 内镜术

   鼻内镜手术是现代耳鼻喉科医师必须掌握的技术,自1995年天津会议肯定其外科基础,1997年海口会议确定其诊治标准,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它利用高分辨、可变换角度的内镜开展鼻腔、鼻窦手术,使鼻腔、鼻窦尤其是深部的手术能在直视下进行,且利于一些隐蔽深在和裂隙内的病灶清理,可恢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在直视下手术有组织损伤小、失血少,术中视野清晰、效果可靠,保护鼻及鼻窦的生理功能,不必在面部做切口,术后反应轻等优点,可以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成为常规鼻窦手术的补充,适用于:(1)功能性内镜手术;(2)根治性手术;(3)经鼻内镜泪道重建术;(4)经鼻内镜眶尖减压术;(5)脑脊液鼻漏修补术;(6)翼管神经切断术;(7)鼻窦异物取出及眼眶减压术;(8)蝶窦垂体瘤等。我科自2000年1月~2003年12月以来,经鼻内镜手术治疗58例鼻腔鼻窦疾病患者,术后进行了定期随访、观察,取得初步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0~2003年12月间收治的鼻窦患者58例(96侧),男34例,女24例;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为33.6岁);病程1~40年,平均14年;既往手术者2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头 痛、流脓涕及嗅觉减退或消失等症状,经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检查:分别见鼻粘膜充血水肿,下鼻甲肿大、钩突肥大,鼻腔内脓涕等。鼻窦冠状位CT示:上颌窦密度增高,部分病例全部鼻窦密度增高。参照1997年海口修订标准,即Ⅰ型:单纯的鼻窦炎症;Ⅱ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鼻道或上鼻道息肉;Ⅲ型:慢性鼻窦炎伴全鼻腔息肉;Ⅳ型:慢性鼻窦炎伴前期手术史者。本组中慢性鼻窦炎、鼻息肉Ⅰ型6例,Ⅱ型20例,Ⅲ型32例;上颌窦囊肿(上颌窦息肉11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辅以上颌窦根治术时,取平卧头稍抬高位,鼻腔先用2%地卡因加肾上腺素的棉片进行麻醉后,局部用1%利多卡因粘膜下浸润麻醉,必要时再采用眶下孔、翼腭窝、腭大孔神经进行阻滞麻醉,用BDJ-D型鼻内镜及手术器械,手术在0°、30°、70°鼻窦内镜下进行,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50例,全筛开放术55例,全蝶筛开放术11例,辅以上颌窦根治术10例(13侧);辅以上颌窦前壁及下鼻道联合开窗自鼻内镜手术5例(5侧)。如鼻息肉较多时,则先在额镜下摘除息肉组织后再在内镜下操作,或在内镜、额镜下交替操作,主要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取钩突前缘纵行切口,分离中鼻道粘膜,暴露筛泡骨壁并切除钩突,开放筛泡后清理中组筛房至中甲基板,然后清理前组筛房和眶上筛房,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对于术前明确后组筛窦,疏通鼻额管,酌情探查并开放蝶窦。对上颌窦息肉较多,或霉菌性鼻窦炎,以及内翻性乳头状瘤采用上颌窦前壁或下鼻道联合钻孔,目的在内窥镜下彻底清除窦腔病变组织。术中出血量分别在10~200ml,平均约100ml。未发生严重出血病例。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类药物,术腔定时冲洗和清理,局部应用类固醇激素喷鼻,口服鼻渊胶囊,苍鹅鼻炎片,术后定期内窥镜下清理术腔内的息肉、囊泡、肉芽组织、分离粘连、直至术腔完全上皮化。

   2 结果

   58例中,术后坚持随访1年以上有55例,治愈2例,好转50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5%,随访期内鼻塞完全消除者49例,头痛完全缓解者50例,脓涕完全消失者45例,嗅觉完全或部分恢复者48例,四大主观症状消失比例分别为89%、91%、82%、87%,8例上颌窦囊肿(息肉)和2例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放射疗法治疗无复发。术后损伤眶纸板1例,表现为眶内脂肪少量脱出,无皮下淤血及气肿,无眼球运动障碍及视力下降。术后鼻腔粘连25例,主要位于中鼻甲和鼻腔外侧壁之间,分离后无复发。术后上颌牙齿酸痛不适,面颊部麻木感2例,均发生于上颌窦根治术后。

   3 讨论

   术前应常规进行冠状位、轴位CT扫描和内镜检查。鼻窦CT扫描是术前准确诊断、制订手术方案和术后复查的重要依据,由于我院地处农业县,所以本组病例中,普通工人、农民占绝大多数,尤其农民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较差,经济落后,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患者不能及时、有效的早期治疗,发病率相对较高,而且Ⅱ、Ⅲ型所占的比例较大。另外由于患者经济条件的限制,有近半数病例术前未作CT检查,所以在选择术式时,采用非功能性根治手术的比例较大。本组病例全部采用鼻腔表麻及神经阻滞麻醉和浸润麻醉,麻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患者痛苦小,术中出血少,术野清晰,有利于对病灶的处理与观察,加强了手术进度。该手术尤其适用于Ⅲ型鼻息肉、鼻窦炎、上颌窦囊肿和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内镜下手术时的麻醉。内镜下筛窦手术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一直是广大医师关注的焦点。减少这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方法,就是注意解剖标志的识别和保留,Kennedy指 出,功能性鼻窦手术的实质就是筛窦手术,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较大,因此在筛窦切除术中,应注意保留中鼻甲,在中鼻甲和眶纸板之间进行操作比较安全,术中宜用探针反复测量深度,确定中鼻甲基板,这样在手术时标志清楚,能掌握手术深度,也能较广泛地清除病变,避免并发症,减少息肉复发。本组术中1例眶纸板损伤,系发生于我科开展鼻内窥镜手术初期,术者对局部解剖结构不够熟悉,缺乏手术经验所致,应引为教训。鼻内镜鼻窦手术也有其不足之处,在无成像系统条件下,为单眼单手操作,立体感较差,手术深度不易掌握,特别在出血较多时术野遮挡,手术难度较大。如将内窥镜和额镜交替进行操作,可使手术进行更彻底,更安全,初学者更易掌握。本文资料表明,工人、农民中以鼻息肉、鼻窦炎Ⅲ型病变较多,因此根治性手术还不能偏废。尽管大多数内窥镜手术可解决上颌窦通气引流问题,不必再行上颌窦根治,但对中期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侵入性上颌窦,严重的霉菌性、干酪性上颌窦炎、上颌窦多发息肉合并筛窦病变,以及小的颌窦血管瘤等,单用内窥镜或上颌窦根治术均难以达到彻底清除病变的目的;或虽能清除病变,但因操作难而需大大延长手术时间。配合上颌窦根治术,不但可方便地观察和处理窦内病变,且经上颌窦在内窥镜下扩大自然孔快捷而可靠。

   对于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病例,一般手术后鼻腔只填塞浸有抗生素和地塞米松的明胶海棉,2~3d后取出,1周内每日清洗鼻腔,滴1%呋麻液。非功能性的根治术病例,多数于鼻腔内填塞明胶海绵及凡士林纱布条,术后第2天抽出纱布条,1周内每日换药、清洗,术后第6天行上颌窦腔导管冲洗。出院后定期随访。术后3个月内,应1~2周随访1次,3个月以后每月随访1次,定期随访1年以上。对有变应性因素者应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组胺药物或类固醇,以消除鼻腔、鼻窦粘膜的水肿及过度增生。手术疗效与术后术腔的清理有很大关系,尤其是术后1个月内,要在鼻窦内窥镜下清除所有的粘连及过度增生的肉芽组织、囊泡等,保持术腔清洁,防止已经建立的引流重新阻塞。

   作者单位:152053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一医院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二医院

   黑龙江省绥化市妇幼保健院

   (收稿日期:2004-07-31)

 (编辑含 秋)

作者: 王凤学 刘殿武 赵凤霞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