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4年第1卷第2期

耳垂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

来源: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
摘要:耳垂瘢痕疙瘩大多由穿扎耳环孔所致,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由于耳垂部的硬肿块常引发疼痛、不适和有碍美容,故求治者多。我科于1999~2003年,以来采用切除瘢痕疙瘩后加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酶的综合治疗法,对20例(25侧)进行了治疗,现报告如下。均为欲带耳环而穿扎耳垂孔者,16例(21侧)系由患者家人用针扎眼后塞戴枣树刺......

点击显示 收起

  耳垂瘢痕疙瘩大多由穿扎耳环孔所致,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由于耳垂部的硬肿块常引发疼痛、不适和有碍美容,故求治者多。我科于1999~2003年,以来采用切除瘢痕疙瘩后加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酶的综合治疗法,对20例(25侧)进行了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均为女性,年龄为18~35岁,单耳15例,双耳5例,共25侧。病程3个月~2年。均为欲带耳环而穿扎耳垂孔者,16例(21侧)系由患者家人用针扎眼后塞戴枣树刺,4例(4侧)在美容院扎耳;全部患者均诉扎耳后曾数日耳垂局部红肿、疼痛病史,经用“消炎药”后治愈。12例有身体其他部位皮肤,外伤手术切口史,但无瘢痕过长表现。就诊时耳垂硬块大小约0.3cm×0.5cm×0.8cm,呈铃状,球形或结节形,耳垂后侧肿块均大于前外侧。

  1.2 治疗方法 均在门诊局部麻醉(1%利多卡因10ml加少许肾上腺素)下手术。常规消毒,铺单,麻醉后,在硬块的耳垂后面顺皮纹或肿块最长径切开皮肤,自皮下仔细分离,切除全部瘢痕疙瘩,直至手摸组织柔软,弹性正常,肉眼观察皮下组织呈正常粉红色,尽量保持耳垂外前面皮肤完整,术毕用1-0细丝线缝合切口,术后口服或肌注抗生素,术后7天拆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拆线当日即用透明质酸酶粉针剂1.500U溶于2%利多卡因1ml内,注入耳垂切口部皮下,每周1次共3次,随访6个月以上。
   
  2 结果

  20侧(18例)术后无瘢痕过长,表面平或稍凹陷,质地较软,列为治愈,占90%;2侧(2例)术后有程瘢痕疙瘩再发,但体积均较术前小,疗程中无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耳垂扎孔,穿戴耳环后形成耳垂瘢痕疙瘩的原因,过去多认为主要与患者的瘢痕体质有关。本组患者病史中均有扎孔后局部短时红肿、疼痛史,待肿痛消失后,有的患者配戴耳环数天至数月后又出现红痛,取出后又渐恢复正常,12例有身体其他部位手术切口或外伤瘢痕,但并无过长表现。因此推测耳垂瘢痕疙瘩的生成主要与扎孔器械对周围组织损伤、局部反复感染和或异物刺激有关。
   
  耳垂瘢痕疙瘩单纯手术切除后容易复发,有的文献报道中常采用术后局部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以抑制瘢痕生成过多,我们用透明质酸酶局部注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远期治愈率达90%。
   
  透明质酸酶亦名玻璃醣醛酸酶、玻璃酸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的糖苷内切酶,能催化透明质酸酶等酸性黏多糖水解,生成四糖和六糖等偶数寡糖,使其黏性明显降低。透明质酸酶是构成集体组织基质的主要成分。故透明质酸酶可使组织间隙的小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克服血脑屏障,使组织间质的黏稠性降低,促进组织内药物、漏液扩散和吸收,鼓室内注入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以预防粘连;能抑制瘢痕组织的生成,促使瘢痕疙瘩软化。我们用做治疗耳垂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手段,取得显著疗效,使用注意事项有:(1)新鲜配用以防效价降低;(2)水杨酸盐,维生素C、ACTH等对其有抑制作用,不能同用;(3)感染、休克、低蛋白血症、恶性肿瘤、活动性肺结核、溃疡病、心脏功能衰竭患者禁用;(4)偶有过敏反应,对变态反应性疾病史者可先用1.5U/ml行皮肤试验。 

  (编辑海 霞)

  作者单位:034000山西省忻州市中医院 

作者: 杨喜英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