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5年第2卷第2期

穿刺冲洗并置管治疗上颌窦炎150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
摘要:上颌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临床多采用上颌窦穿刺冲洗进行治疗,但一次往往不能奏效,而多次进行又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经济负担。我科2003年9月~2004年9月采用穿刺冲洗并置管对150例(286侧)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能坚持门诊治疗和随访的急、慢性上颌窦炎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X线片或CT示:上颌窦内密度增高,黏......

点击显示 收起

  上颌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临床多采用上颌窦穿刺冲洗进行治疗,但一次往往不能奏效,而多次进行又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经济负担。我科2003年9月~2004年9月采用穿刺冲洗并置管对150例(286侧)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能坚持门诊治疗和随访的急、慢性上颌窦炎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286侧)患者,男84例,女68例,年龄10~63岁,病程2周~30年。其中伴有前组其他鼻窦炎症98例。全部病例均除外鼻、鼻窦息肉,真菌感染及变态反应因素。主要症状:鼻塞,多脓涕,常伴有头痛和(或)头闷胀感,可有嗅觉减退或消失,多有精神不振、易倦、注意力不集中等全身症状。专科检查:鼻腔黏膜充血、肿胀或肥厚,各鼻道可见黏脓性或脓性分泌物。X线片或CT示:上颌窦内密度增高,黏膜肥厚,气液平面。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上颌窦穿刺冲洗并置管,对于急性发作者,在无发热和抗生素控制下施行。方法:常规麻醉、穿刺、冲洗并注入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混合药液,然后经穿刺针导入硅胶管(椎管麻醉用F 3 号管截成长约15cm即可),待退针后管内端留置于窦内,外端以胶布固定于面颊部。冲洗时在管外端接0.6号输液器头皮针,待将分泌物冲洗干净后注入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药物,每日1~2次,同时以血管收缩剂点鼻及全身应用抗生素。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鼻腔黏膜正 常,各鼻道无分泌物,X线或CT示窦腔密度正常。好转:症状明显改善,鼻腔黏膜轻度充血,各鼻道分泌物基本消失,X线或CT示窦腔密度减低。无效:症状无改善甚或加重,鼻腔黏膜充血肿胀或息肉样变,分泌物增多,X线片或CT示窦腔密度增高。
    
  2 结果

  150例(286侧)患者去除硅胶管时间为7~15天不等,随访3个月后评定疗效。治愈139例(264侧),好转8例(16侧),无效3例(6侧)。
   
   3 讨论

   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化脓性炎症,窦口的通气和引流障碍是引起鼻窦炎发生的最重要机制 [1] 。鼻窦通过开口与鼻腔相通,其黏膜相互延续,良好的通气状态和纤毛清除功能有助于鼻窦换气和窦内分泌物的排出。当鼻腔发生炎症时,鼻窦黏膜同样发生肿胀或水肿,导致黏膜腺体增生活跃,分泌物增多且黏稠度高,纤毛运动方向紊乱乃至完全停止,导致鼻窦内分泌物潴留。在细菌作用下产生化脓性炎症 [2] 。上颌窦的窦腔较大,而窦口较狭小,不利于窦口引流,同时,窦口位置高,在中鼻道外侧壁的位置却最后、最低,亦为不利于通气引流的缺点,这些生理学因素是造成上颌窦易发生炎症的原因。笔者应用上颌窦穿刺冲洗并置管,解除鼻窦通气和引流障碍,达到治疗目的,其优势在于可以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田勇泉.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3.
   
  2 许庚,李源.内窥镜鼻窦外科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2-13.

  作者单位:052360河北省辛集市复明医院耳鼻咽喉科

   (编辑建 伟)
    

作者: 刘海龙 尚国球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