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6年第3卷第5期

右侧鼻旁牙源性瘘道误诊1例

来源:《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
摘要:【关键词】,鼻旁瘘管1病历摘要患者,女,72岁,农民,因发现右侧鼻旁包块伴溃烂6个月于2006年10月23日来我科就诊。6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鼻翼旁包块,略疼痛、压痛,轻微痒感,搔抓后出现表面溃烂及少许脓性分泌物,包块缓慢生长,未诊治。查见右侧面部鼻翼旁一包块略突出于表面,颜色接近周围组织,......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鼻旁瘘管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72岁,农民,因发现右侧鼻旁包块伴溃烂6个月于2006年10月23日来我科就诊。6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鼻翼旁包块,略疼痛、压痛,轻微痒感,搔抓后出现表面溃烂及少许脓性分泌物,包块缓慢生长,未诊治。无外伤、手术史。查见右侧面部鼻翼旁一包块略突出于表面,颜色接近周围组织,表面溃烂,与周围皮肤无明显界限。包块触及约1.5 cm×1.5 cm大小,较硬,与皮肤粘连紧密,不能活动,无压痛,挤压包块时无溢液。鼻部检查未见异常;口腔内多处残根,无叩痛,牙龈未见包块及溢脓;颈部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压痛。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好,常规体检未见异常。初步诊断:右侧鼻旁基底细胞癌。建议取活检明确诊断后手术切除,但患者拒绝取活检,要求直接手术摘除。手术程序:常规面部消毒,包块周围2%利多卡因1‰肾上腺素局部浸润麻醉,沿皮纹方向行梭形切口切开皮肤,分离皮下时见皮下组织色泽同正常组织,包块底部一管状结构,穿刺至中央有落空感,注入液体后从包块皮肤面中央溢出,伴极少脓性分泌物,仔细检查见溃烂中央一管状组织直穿入上颌骨内。追问病史:患者反复右上前牙痛3年,因口内多处残根反复疼痛未引起重视,未治疗。6个月前右侧面部包块出现后牙痛缓解。紧贴上颌骨面剪断管状组织,缝合切口,口服抗生素7天。术后牙片提示根尖低密度区;病理检查:送检组织为慢性化脓性病变并瘘道形成。术后切口一期愈合5天拆线,未扪及包块和压痛。于口腔科行根管治疗15天后痊愈,至今3个月复查无复发。

    2   误诊分析

    (1)患者为老年女性、农民、文盲,汇报病史时因牙痛病史20余年,口内多处残根,自认为牙痛与本病无关,故隐瞒牙痛病史。(2)患者生活于边远山区农村,医疗技术、设备匮乏,未经正规治疗。(3)患者长期搔抓皮肤引起瘘道口周围皮肤溃烂,变硬,不易查见瘘口。(4)患者长期自服抗菌药物,查体时挤压包块无溢液。(5)未到口腔科行专科检查。(6)术前患者拒绝取活检。

    3   讨论

    瘘管为耳科常见病[1],且大多为先天性,是第一鳃沟在胚胎期融合不全造成的遗迹,极少数为外伤或感染后遗留。瘘口常位于耳轮脚前,一般无症状,可查见小孔,偶于挤压时可有少许黏液或皮脂样物从瘘口溢出,感染时局部可肿痛或化脓,挤压时瘘口多有溢脓,若反复化脓感染者局部可形成脓漏或瘢痕。

    鼻旁瘘管较少见,可由外伤、手术或感染等引起,患者一般都有明确的外伤、手术史或长期牙痛病史,多就诊于口腔科和整形科,口腔书籍杂志上多有记载[2]。查体时一般可见口周有小瘘口,挤压时瘘口溢液或者是瘘口中有毛发生长,感染时可有红肿疼痛或流脓,诊断一般不难。瘘口周因痒感引起搔抓溃烂者极其少见,糜烂的皮肤出血结痂后颜色变黑且容易遮盖瘘口,很容易误诊为面部恶性肿瘤,故要引起广大耳鼻咽喉科医师重视。术后根管治疗与瘘管摘除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耳鼻咽喉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

    2   郑麟,张震康,俞光岩.实用口腔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

   作者单位: 621703 四川江油,中国燃汽涡轮研究院职工医院

  (编辑:陈   沁)


作者单位:

作者: 刘小英,王加义,邓翔宇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