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7年第4卷第2期

先天性耳前瘘管伴结核感染1例

来源:《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
摘要:【关键词】先天性耳前瘘管伴结核感染1病历摘要患儿,女,8岁。因右耳前瘘管反复流脓5年,伴皮肤红肿破溃6个月,以右先天性耳前瘘管并感染于2003年7月3日收入我科。患儿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及大小便正常,有长期家族结核病接触史。检查:右侧耳廓上方耳轮脚前瘘管表面黑色结痂。...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先天性耳前瘘管伴结核感染


     1  病历摘要

    患儿,女,8岁。因“右耳前瘘管反复流脓5年,伴皮肤红肿破溃6个月”,以“右先天性耳前瘘管并感染”于2003年7月3日收入我科。患儿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及大小便正常,有长期家族结核病接触史。检查:右侧耳廓上方耳轮脚前瘘管表面黑色结痂。取出结痂后,局部流稀薄黄色脓液,渗血,触之易出血,皮肤破溃,可见肉芽组织,范围约1.0 cm×1.0 cm。长期抗感染,局部换药治疗不愈。入院后检查三大常规、胸透、心电图等均正常,于2003年7月5日在基础麻醉下行右耳前瘘管切除术,术中彻底切除瘘管根部附着的耳轮软骨、肉芽组织及瘘管。病理检查提示:镜下见表层鳞状上皮细胞,其真皮层内见慢性炎性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血管组织轻度扩张,未见郎罕细胞;另外真皮层内见鳞状上皮细胞围成一束腔状结构,其内见坏死样物,即瘘管。住院期间经用大量抗生素及止血药后,术后切口愈合好,表面干燥未见明显红肿及渗出,术后伤口恢复良好。患儿出院2周后,右侧耳前又出现皮肤红肿,其局部皮肤破溃、溢脓、结痂,经全身抗炎加局部换药无明显好转,3个月后症状逐渐加重,于2003年10月再次入院行耳前感染组织切除,病检为炎性肉芽组织,术后抗炎,2周后双出现流脓结痂,肉芽组织增生。根据术后病情变化,怀疑特异性感染,查PPD(+++),TBIgG(+),ESR 30 mm/h(短管法),多次涂片:抗酸杆菌阳性。提示结核杆菌感染,停用各种抗生素,给予抗痨治疗。具体如下:异胭肼片0.2 g qd、利福平片0.45 g qd、盐酸乙胺丁醇片0.50 g qd,局部用双氧水及0.9%氯化钠彻底冲洗后,用链霉素粉剂均匀的涂在感染伤口处。治疗1年后复诊见右耳前肉芽组织缩小,流脓逐渐减少,继续上述抗痨6个月后于2004年12月复诊。体检见右耳前瘘管伤口基本恢复正常,表现可见瘢痕,皮肤色泽正常;复查PPD(-),ESR 10 mm/h(短管法),TBIgG(-)。2005年12月后随访2年无复发。

    2  讨论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耳鼻咽喉科较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其患病率高达1.2%[1],可分为单纯型、感染型及分泌型[2]。但先天性耳前瘘管伴结核感染,病程长达3年,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近年来全球各种结核病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耳前瘘管并发结核作为肺外结核的病变,也有逐渐增加的倾向[3]。患儿之所以右耳前瘘管术后仍反复感染,久治不愈,可能与患儿有结核病接触史而成为结核带菌者,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结核杆菌可能通过感染处传播而发病有关。

    患者平时无进行性消瘦及咳嗽、咳痰、低热、盗汗等症状;加之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够;耳前瘘管并结核感染在近几年报道较少,是本例误诊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要防止先天性耳前瘘管伴结核感染的误诊应注意以下几点:(1)瘘管切除彻底,仍复发,病检未找到郎罕细胞时,仍需考虑特异性感染(结核)。(2)临床上如有耳前瘘管反复感染不愈,病理医师应作多样本及多次连续切片,以便寻找郎罕细胞,防止误诊。(3)瘘管切除术后反复感染,考虑结核感染时应做伤口局部分泌物涂片,X线胸片,血沉,结核菌素试验等辅助检查。(4)一旦先天性耳前瘘管确诊为结核感染后,需要坚持早期、足量、规范、联合和持久用药的原则从而达到治愈。在治疗过程中还可配合抗结核药物局部换药应用,控制结核的传播和蔓延,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有实际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何永照,姜泗长.耳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79.

2 李敏雄.先天性耳前瘘管的遗传特征.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5(5):199-200.

3 林华,陈琴.先天性耳前瘘管伴结核感染1例.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1):5.


作者单位:1 434300 湖北公安,公安县中医医院耳鼻喉科 2 434100 湖北荆州,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作者: 谢朝琼,陈 波,钟伦坤,沈 为,涂德根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