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1期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32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指婴儿期缺乏维生素K而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所导致的自发性疾病,颅内出血常为本病首发症状,由于本病起病突然,病情变化迅速,极易导致死亡或留有严重后遗症。我院于1990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32例,现结合有关文献报告如下。8×109/L之间,血小板小低于90g/L14例......

点击显示 收起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指婴儿期缺乏维生素K而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所导致的自发性疾病,颅内出血常为本病首发症状,由于本病起病突然,病情变化迅速,极易导致死亡或留有严重后遗症。尽早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我院于1990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32例,现结合有关文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中,男24例,女8例。日龄15~30天8例,31~60天20例,61~90天4例。均系足月顺产儿,纯母乳喂养,出生后均未预  防性用药,8例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6例有腹泻病史,黄疸4例,使用抗生素13例。

    1.2 临床表现 32例均面色苍白或苍黄,抽搐20例,拒乳、嗜睡、呕吐、前囟饱满、双眼凝视各14例,烦躁不安12例,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10例,双侧瞳也不等大、呼吸及心率改变各6例。

    1.3 实验室检查 32例凝血时间均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白细胞计数在8.1×10 9 ~19.8×10 9 /L之间,血小板小低于90g/L14例,89~60g/L12例,59~30g/L6例,CT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硬膜下出血10例,脑实质出血5例,脑室出
血3例,硬膜下血肿2例。

    1.4 治疗方法 (1)维生素K110mg静脉注射,每日1次,出血多者,加用止血敏0.125mg/d,静脉点滴,连用5天;(2)静脉滴注维生素C及口服维生素E;(3)输入新鲜血10~15ml/kg,连用2~3次;(4)对颅内压高者,使用地塞米松0.3~0.5mg/(kg·次),速尿0.5~1mg/(kg·次),静脉推注;(5)对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剂,如苯巴比妥钠首剂15~20mg/kg静脉注射,12h后改用维持量3~5mg/(kg·d)静脉滴注;(6)静脉滴注脑细胞代谢激活剂,如维生素C、ATP、辅酶A、脑活素及胞二磷胆碱等 [1]  ;(7)缺氧者吸氧,活性出血停止后给予高压氧治疗;(8)加强护理,避免搬动头部,以免加重颅内出血。

    2 结果

    32例患儿治愈20例(62.5%),2例(6.25%)入院不足24h死亡,转院2例(6.25%),家长放弃治疗自动出院8例(25%),在随访到的18例中,有3例智力减退,2例继发性癫痫。

    3 讨论

    3.1 维生素K在体内主要维持血浆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正常生理水平及活性。婴儿尤其未添加辅食的小婴儿,体内维生素K的来源依赖于母乳提供和自身合成,母乳喂养儿肠管内的细胞主要为乳酸杆菌,而无在肠杆菌,不能合成维生素 [2]  。母乳中的维生素K含量少,只有牛奶的25% [3]  ,加之乳母初饮食多以鱼、肉、蛋类为主,而少食蔬菜、水果和动物肝脏,使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更低。抗生素的使用,尤其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使维生素K合成减少。腹泻和黄疸婴儿,由于肠道功能紊乱和肝酶系统不完善,使维生素K吸收减少。婴儿生后前6个月特别是前3个月内,脑发育最为迅速,为适应脑组织的迅速发育,其周围血管组织发生相应改变,颅脑内精细平衡被破坏,构成自发性出血的解剖学基础 [4]  ,当婴儿获得、合成、吸收维生素K减少时,则易发生自发性颅内出血倾向。本组病例,均系纯母乳喂养,年龄1~3个月之间,均未添加辅食,其中有上呼吸道感染史8例,腹泻史6例,黄疸4例,使用抗生素13例,提示纯母乳喂养婴儿有感染史,使用过抗生素者易导致缺维生素K缺乏,故应注意预防性补充。

    3.2 3个月内的小婴儿,由于颅缝、前囟未闭,少量出血时,颅内压增高体征可不明显,临床症状不典型,很难作出早期诊断。而大量出血量,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治疗困难,病死率高,存活者多有后遗症,如缺血缺氧性脑病、智力低下、偏瘫、癫痫等,因此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期能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复习文献并结合本文资料,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有助于诊断:(1)纯母乳喂养儿,特别是生后未给予维生素K预防者;(2)年龄在20天~3个月的婴儿,突然发病,有颅内压增高征象征者;(3)颅内出血合并有针刺部位出血不止或有其他部位出血者;(4)实验室检查有失血性贫血、凝血功能障碍。有条件者可查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 [5]  ,此为维生素K缺乏的特异性指标。B超对脑室内出血可肯定诊断。头颅CT能确定出血类型、部位及出血量,判定疗效和预后,故有条件者应及早头颅CT及B超检查。

    3.3 本病的治疗主要在于控制出血及降低颅内压。目前认为输新鲜血是最有效、迅速的止血方法。文献报道,应用维生素K16h后即可制止出血,若输新鲜血,则在0.5~1h内制止出血 [4]  。降低颅内压可使用地塞米松、甘露醇等,但在出血早期应慎用甘露醇,以免脱水后加重颅内出血,一般可在维生素K及其他辅助止血药物使用6h之后,就用小剂量甘露    醇较安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 性,稳定细胞膜,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脑脊液生成,稳定溶酶体,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故激素可作为早期少量出血患儿降低颅内压的主要手段 [6]  。在使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的同时,注意水和电解质紊乱,同时可联合使用脑细胞营养药物,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等改善脑细胞代谢。近年来开展的穿刺抽吸引流 [7]  、颅骨钻孔引流 [8]  或小骨窗血肿消除 [9]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病的治愈率,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

    3.4 预防知识的普及和预防工作的开展可有效的降低本病的发病率,近年来笔者的临床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我院的具体做法是:产前2周常规口服维生素K 1 ,每天20mg;或临分娩前3天每天肌注维生素K110mg;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肌注维生素K15mg,每天1次,连用3天;1~3个月纯母喂养心肌注维生素K15mg1次,在预防维生素K缺乏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预防作用。    母乳喂养无比优越,但母乳维生素K含量低,因此,在大量提倡和宣传母乳喂养的同时,也应注意维生素K缺乏的饮食宣传,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优生优育,提高下一代的生存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玉生.儿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0.

    2 傀根珊.药物临床应用撷萃.北京:八一出版社,1994,435.

    3 左启华.儿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0.

    4 贾汝贤.婴儿(晚发)维生素K缺乏症.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4,9(4):202-203.

    5 林超琼,梁友玲,王勇,等.婴儿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临床研究.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2):85.

    6 赵祥文.儿科急救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55.

    7 王玉芬,周荣林.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脑内出血抽吸引流疗效观察.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5):35.

    8 梁平.晚发性VK依赖因子缺乏致婴儿颅内血肿的外科治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0,21(2):89.

    9 刘备玺,高禄斌,陈晓,等.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的救治.齐鲁医学杂志,2001,16(3):221.

    作者单位:273400山东省费县妇幼保健院

    (收稿日期:2004-07-12)

     (编辑骄 阳)

作者: 郑 波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