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2期

1992~2001年云南中小学生蛔虫感染地区分布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1)研究云南中小学生10年间蛔虫的感染趋势、地区分布特征。(2)分析蛔虫感染与学生健康相关指标(贫血、营养不良和身高、体重的发育等级)及驱蛔投药率的相关关系。(3)为降低和控制学生蛔虫感染率,巩固防治效果,制定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1)监测方法:按《云南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1)研究云南中小学生10年间蛔虫的感染趋势、地区分布特征。(2)分析蛔虫感染与学生健康相关指标(贫血、营养不良和身高、体重的发育等级)及驱蛔投药率的相关关系。(3)为降低和控制学生蛔虫感染率,巩固防治效果,制定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1)监测方法:按《云南省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云南省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技术规范》和《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填报说明及技术规范》。(2)监测对象:1992~2001年云南省城、乡7、9、12、14、17岁年龄组在校学生,10年间共监测中小学生210696人次。(3)投药指标:按照《云南省学生肠道蠕虫病防治方案》。(4)资料处理: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回归、动态数列和相对数的统计分析。结果 (1)我省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92~2001年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在40.19%~12.96%之间,年平均递减率为7.08%。(2)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1995年城市、县乡分别为4.65%、22.94%;2000年城市、县乡分别为2.29%、14.02%;达到国家阶段目标和总目标要求。(3)中小学生蛔虫感染在我省各地均有流行,按蛔虫感染标化率由高至低的排序为:滇东北、滇西、滇西北、滇南、滇中。(4)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县乡高于城市,差异有非常显著性(u=39.58005,P<0.01)。(5)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年平均下降速度城市快于县乡。(6)相关回归分析显示贫血与蛔虫感染呈高度正相关(r=0.740,P<0.05=0.036);蛔虫感染与驱蛔投药率呈高度负相关(r=-0.728,P<0.05=0.017)。结论 这一研究为学生蛔虫感染和贫血的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防治对策:(1)确立以健康教育为主线、治理环境为首选、切断虫卵入口传播途径为原则、培养卫生习惯为宗旨的综合防治模式。(2)以防治农村中小学生蛔虫感染工作为重点。(3)预防感染和集体驱蛔同时进行,是防治效果快速见效的切实保障。(4)根据重点地区、重点防治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对高感染地区和防治工作滞后地区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5)争取多渠道的经费投入和实施定期工作评估。这是确保综合防治工作顺利开展和巩固防治效果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中小学生 蛔虫感染 防治对策 贫血 营养 身高 体重 投药率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蛔虫感染是我省中小学生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其发病率高且流行面广,通过研究摸清中小学生蛔虫感染在我省的地区分布情况,找出了防治工作的重点地区,以便扭转防治工作滞后的局面。

  1.2 蛔虫感染是营养消耗性疾病,用相关分析研究蛔虫病对贫血、营养不良、身高和体重发育等级的影响及与驱蛔投药率的关系。为制定学生肠道蠕虫病、贫血和营养不良的综合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1.3 评价10年实施综合防治效果。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内容

  2.1.1 研究云南省1992~2001年全省中小学生蛔虫感染地区分布特征。

  2.1.2 运用动态数列分析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的动态趋势。

  2.1.3 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与健康相关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

  2.1.4 防治对策研究及防治效果评价。

  2.2 方法

  2.2.1 资料来源 1992~2001年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

  2.2.2 城乡划分:按《中国卫生监督统计报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 [1]  。

  2.2.3 检测对象 云南省城乡7、9、12、14、17岁年龄组的在校中小学生 [1]  。

  2.2.4 检测方法 (1)蛔虫卵检测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 [1]  。(2)血红蛋白测定方法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1]  。(3)身高体重测量方法按《中国卫生监督统计报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 [1]  。

  2.2.5 诊断评价标准 (1)诊断贫血的血红蛋白水平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1]  。(2)蛔虫感染的分析及投药指标按《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云南省学生肠道蠕虫病综合防治方案》进行。

  2.2.6 统计指标 (1)感染率、投药率、贫血检出率 及率的u检验。(2)动态数列:定基比、年平均递减率。(3)相关回归分析:蛔虫感染与贫血、营养不良、身高和体重发育等级的关系;蛔虫感染与驱虫投药率的关系。(4)评价:营养评价、身高体重发育等级评价按《中国卫生监督统计报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1]  。

  3 结果

  全省10年间共检测中小学生210696人次。中小学生蛔虫年平均感染率在12.96%~44.19%之间。

  3.1 蛔虫感染地区分布 云南为高原山区省份,地貌气候复杂,根据地貌结合方位分为5个片区,从1992~2001年资料表明,中小学生蛔虫病在我省各地州(市)均有流行。按标化感染率由高至低的排序为滇东北、滇西、滇西北、滇南、滇中。滇中地区自1997年以来蛔虫感染率均控制在10%以内。详见表1。
    
  表1 云南省中小学生蛔虫感染地区分布(略)
   
  3.2 蛔虫感染城乡分布 我省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除1997年城市略高于县乡外,历年县乡均明显高于城市,差异有非常显著性(u=39.71P<0.01)。见表2。
   
  3.3 蛔虫感染中小学生分布 1995年~1997年小 学蛔虫感染率明显高于中学;1993年和1998年~2001年中学均高于小学,尤以1993年和1999年最为明显,两率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3。
    
  表2 1992~2001年云南省中小学生蛔虫感染城乡比较(略)

  表3 1992~2001年云南省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比较(略)

  3.4 蛔虫感染率动态变化趋势

  3.4.1 年度动态 我省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度蛔虫感染率见表5),1992~2001年全省蛔虫感染年平均递减率为7.08%。城市中小学生蛔虫感染年平均递减率为22.19%,县乡级中小学生蛔虫感染年平均递减率为6.36%,城市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下降速度明显高于县乡级中小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蛔虫感染率下降速度相接近。见表4。
    
  表4 云南中小学生蛔虫感染年平均递减率(略)

  3.4.2 下降幅度 我省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下降幅度大。自中期考评后,1997~1999年呈匀速稳定下降,下降幅度是1992年的30%~37%;2001年终期考评后蛔虫感染率是1992年48%,下降幅度是1992年的52.02%。说明自1997年以后我省中小学生蛔虫感染防治效果已初见成效。见表5。
    
  表5 1992~2001年云南省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定基比及升降幅度 (略)
   
  3.5 相关分析 蛔虫感染与健康发育相关指标和驱虫投药率相关分析。见表6。
    
  表6 1992~2001年中小学生蛔虫感染与健康相关指标的关系(略)

  相关回归显示:蛔虫感染率与贫血检出率呈高度正相关(r=0.837,P<0.01回归方程为^y=8.37+1.817X);蛔虫感染率与驱蛔投药率呈高度负相关(r=-0.734,P<0.05回归方程为^y=33.34-3.207X);蛔虫感染率与营养不良虽呈中度正相关,但P>0.05。因此蛔虫感染与营养不良、身高体重的发育等级指标均无明显相关关系。
   
  3.6 综合防治模式 各地按省制定的技术路线从6 个方面开展学生肠道蛔虫病综合防治工作:(1)以肠道蛔虫病综合防治工作为突破口、加强学校卫生工作领导;(2)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卫生习惯,增强个人卫生意识;(3)治理环境,切断虫卵入口传播途径;(4)开展学生健康监测,掌握学生健康状况;(5) 开展集体驱蛔服药;(6)定期进行防治效果评价。
   
  由于严格执行省制定的技术路线,有力地控制了蛔虫感染,使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有明显的下降,取得了显著效果,达到国家阶段性目标和总目标的防治要求,有力地保护了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

  4 讨论

  4.1 我省中小学生蛔虫感染各地均有流行。云南地貌、气候复杂,蛔虫感染以滇东北为最严重,其次为滇西北和滇西,再次为滇南、滇中。滇东北、滇西北和滇西的平均海拔高度为1386~2835米;年平均气温为9~16℃;年平均降雨量为784~1172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7%~74%;年日照时数为1988~2353h,这样的外部自然条件有利于蛔虫卵的存活。从各地州中小学生蛔虫感染及综合防治工作情况看,保山、昭通、思茅和楚雄州防治工作滞后,中小学生蛔虫感染仍处于偏高状态。对这些地区应加强领导,落实综合防治措施。

  4.2 动态数列分析显示,10年间蛔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大。特别是首期、中期和终期考评后对全省学生蛔虫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推进较大,因此工作考评是巩固防治成效及推动工作的有效手段。

  4.3 我省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年平均下降速度7.08%。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县乡高于城市 [2,3]  ,但下降速度城市快于县乡 [2]  ,与国内同类资料一致。主要原因是城乡在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学校设施改善情况及综合防治力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4.4 资料显示中学和小学均有蛔虫感染率呈阶段性的增高的情况。提示蛔虫感染的综合防治工作均应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因蛔虫感染具有重复感染性。

  4.5 运用相关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蛔虫感染与健康相关指标(贫血、营养不良、身高和体重发育等级)及驱虫投药率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贫血检出率随蛔虫感染率增高而上升;蛔虫感染率随驱虫投药率增高而降低。这些结果为贫血和蛔虫的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4.6 集体驱蛔是降低蛔虫感染率行之有效的方法。投药率高的地区,蛔虫感染率随之降低,与国内同类报道一致 [5]  。因此在综合防治中预防和治疗同时抓,是控制中小学生蛔虫的感染率的根本措施。

  4.7 课题研究显示:我省蛔虫感染率1995年城市、县乡分别为4.65%、22.94%;2000年城市、县乡分别为2.29%、14.02%。达到国家阶段目标和总目标要求。

  5 防治对策

  5.1 本课题研究结果,验证了我省制订的《云南省学生肠道蠕虫病综合防治方案》、《云南省学生肠道蠕虫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切合云南实际;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是可行的,城、乡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得到有效的控制,达到了国家阶段目标和总目标的要求。为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效果,在今后的蛔虫病综合防治中仍可继续按此防治技术路线实施。

  5.2 组织机构落实和经费的保证,是确保学生肠道蠕虫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5.3 确立以健康教育为主线、治理环境为首选、切断虫卵入口传播途径为原则、培养卫生习惯为宗旨的综合防治措施模式。

  5.4 相关回归分析研究显示:蛔虫感染率与投药率呈高度负相关。提示我省学生肠道蛔虫病防治技术措施,应从预防感染和集体服药驱蛔着手,同时进行,这是降低蛔虫感染率快速见效的切实保障。

  5.5 定期开展蛔虫卵检测工作:是观察感染率变化和维持低感染率的有效手段。通过检测及时掌握感染率情况,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维持蛔虫感染率在低水平状态。

  5.6 定期考评是巩固防治效果的有力措施 在我省10年的防治工作中,通过首期、中期和终期考评,对全省学生蛔虫感染防治工作的推动和指导的作用是很大的,最终使我省这项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因此在今后防治工作中的定期考评仍是巩固疗效的有力措施。

  5.7 根据“重点地区、重点防治”及“分类指导”的防治原则,对高感染地区(保山、昭通、思茅、楚雄)和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滞后地区(德宏、临沧、怒江)应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

   对在开展全省肠道蛔虫病的防治工作中,参与技术指导的赵淑清、王家、陈秀琼和赵灿林等同志及对课题给予技术支持的李雄同志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白呼群.中国卫生监督统计报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合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45.

  2 孟昭恒.实用学校卫生统计方法,第1版.山东省淄博市.山东省出版总社淄博分社.1988,112-114.

  3 陈慧萍.淅江省学生蛔虫感染11年防治效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9,20(6):472-473.

  4 朱伯相.连云港市1992~1996年中小学生常见病监测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9,20(3):181-182.

  5 彭爱华.学生集体服药与驱蛔效果比较.中国校医,2001,15(4):268.

  6 张新娟,等.高密市中小学生蛔虫感染情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1999,20(4):258.
 
  (收稿日期:2004-08-11)

  作者单位:65002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黄 永)

作者: 杜海云 吕慧 李姣 郑志华 张旭辉 黄达峰 李玉洁 代丽梅 王雪梅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