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5期

抚触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效果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讨抚触对新生儿的作用,我院对3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进行了抚触,观察抚触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效果,现总结如下。2方法两组婴儿均母婴同室,纯母乳喂养,按需喂养,不添加水或其他代乳品。说明抚触可通过促进婴儿胃肠蠕动,增加吃奶次数,促进胆红素的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对母乳性黄疸产......

点击显示 收起

    抚触可从多方面促进婴儿的健康成长,其作为现代医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正日益受到各国儿科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探讨抚触对新生儿的作用,我院对3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进行了抚触,观察抚触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03年9月~2004年6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健康足月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一组为抚触组,一组为对照组。两组婴儿在性别、出生体重、胎龄、Apgar评分等方面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婴儿无头颅血肿,肝功能、胸部X线检查均正常,TORCH抗体测定阴性。其母产前无应用催产素史,无内科合并症,无肝炎病 史,母婴血型及新生儿溶血实验室检查可排除新生儿溶血症。

    1.2 方法 两组婴儿均母婴同室,纯母乳喂养,按需喂养,不添加水或其他代乳品。抚触组:出生后第1天即开始采用国际标准按摩法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每日2次,每次15min,均有保健护理人员操作。观察指标记录两组婴儿生后48h吃奶次数,大便转黄天数,以及生后第3天、第4天经皮测总胆红素值。

    1.3 统计学方法 观察指标均用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两组间用药后比较t检验

    2 结果

    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观察指标比较 (略)由表1可见,观察组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说明抚触可通过促进婴儿胃肠蠕动,增加吃奶次数,促进胆红素的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对母乳性黄疸产生干预作用。 

    3 讨论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是指健康足月母乳喂养儿生后3~4d发生的高胆红素血症并除外溶血因素及其他疾病。目前认为母乳性黄疸主要是因新生儿小肠对胆红素回吸收增加,即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当新生儿摄入不足,肠蠕动减少或因开奶延迟,肠道正常菌群建立较晚,均可使肠道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又因β-GD可使肠道结合胆红素重新变成未结合胆红素,被小肠吸收,使血胆红素浓度升高。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方案之一是鼓励频繁喂奶,避免添加糖水,吃奶最好在每日10次以上。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视、听等各种功能,其中触觉是最原始的感觉功能,皮肤是最大的感觉器官。当抚触时,信息会通过人体体表的触觉感受器及压力感受器,沿着脊髓传至大脑,大脑发出信息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胃泌素及胰岛素的释放,增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加婴儿吃奶次数,并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胆红素经肠道排出,从而减少了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了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本组资料证实上述观点。抚触组生后48h吃奶次数及大便转黄天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生后第3天、第4天总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抚触组30例中,至第4天经皮测总胆红素>220.6 μmol/L1例,占3.33%,且无一例总胆红素>256.5 μmol/L。对照组30例,至第4天经皮测总胆红素>220.6μmol/L4例,占13.33%,且有3例总胆红素>256.5μmol/L,对照组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抚触组。说明抚触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减少小肠对胆红素的回吸收,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有干预 作用。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证实抚触对婴儿体重的增长、神经精神发育、免疫力提高等方面均有促进作用。抚触不是一种单纯的机械运动,是一种爱的传递与交流,得到抚触的孩子长大后运动能力、识别能力和社交能力将更加成熟,且抚触是母体乳汁分泌增加,有利于母乳喂养。随着抚触在儿童保健和儿科临床研究的深入,抚触对新生儿的作用将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应用。抚触成本低、效益好,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252500山东省冠县人民医院儿科

    (收稿日期:2004-10-30)

    (编辑莉 莉)

作者: 王 燕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