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3期

极低出生体重儿35例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体重小于1500g的新生儿,由于其全身脏器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存在缺陷,呼吸中枢及体温调节中枢均不成熟,易导致多种并发症,且死亡率高[1]。现就我院1999~2003年间收治的3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收集1999~2003年我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

点击显示 收起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体重小于1500g的新生儿,由于其全身脏器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存在缺陷,呼吸中枢及体温调节中枢均不成熟,易导致多种并发症,且死亡率高 [1] 。现就我院1999~2003年间收治的3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1999~2003年我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平均胎龄为31.6周(28~34周),平均体重为1225g(1000~1450g)。
   
  1.2 并发症的构成 35例中并发高胆红素血症者30例,频发呼吸暂停1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RDS)10例,硬肿症10例,出生窒息9例,低血糖9例,败血症7例,肺炎5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5例,颅内出血2例,各种并发症有交叉重叠,见表1。
    
  表1 3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构成(略)
    
  1.3 治疗方法 生后常规置于早产儿培养箱保暖,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重视母乳喂养,不能吸吮者行鼻饲喂养,并加强消化道外静脉营养,保证热卡供应,维持血糖,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常规预防感染,预防出血,并早期静点丙种球蛋白或血浆支持治 疗,对于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 2 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胎龄及出生体重与并发症的关系 见表2。

  表2 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并发症的分布(略)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增加,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2.2 胎龄及出生体重与死亡率的关系 见表3。

  表3 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与死亡率的关系 (略)

  从表3可以看出,极低出生体重儿中≤28周者1例,死亡1例(1/1,100%),~30周5例,死亡3例(3/5,60%),~32周23例,死亡6例(6/23,26.1%),~34周者6例,死亡1例(1/6,16.7%),经χ 2 检验以上4项差异有显著性(P<0.05),极低出生体重中≤1000g者1例,死亡1例(1/1,100%),~1200g者6例,死亡4例(4/6,66.7%),~1400g者22例,死亡6例(6/22,27.3%),~1500g者6例,死亡1例(1/6,16.7%),经χ 2 检验P<0.05,以上4项差异有显著性。由表3可见,随着早产儿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增加,死亡率明显减低。
    
  3 讨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发生率高,在新生儿死亡中占有相当比例,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不同种族,不同人种,不同社会阶层中,低出生体重儿及早产儿发生率不同,在英国和美国,极低出生体重儿占1%,日本及北欧的挪威、瑞典发生率要低些,我国香港地区的调查表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为0.69%,这种情况是否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或二者相结合所致,目前尚不明确 [2] 。
   
  本组资料显示,在3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主要并发症依次为高胆红素血症(85.5%)、呼吸暂停(51.4%)、呼吸窘迫综合征(38.6%)、硬肿症(38.6%)、窒息(25.7%)、低血糖(25.7%)、败血症(20.0%)、肺炎(14.3%)、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4.3%)、颅内出血(5.7%),与以前相比,低血糖、硬肿症、败血症及坏死性肠炎的发生率减少,而高胆红素血症及RDS发生率仍多,究其原因:(1)随医疗技术的进步,静脉营养及时合理的应用,基本保证了热卡的供应,加之监测血糖的条件简单、方便,使极低出体重生儿的低血糖、硬肿症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较前减少,而且由于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使用,使极低出生体重儿感染乃至败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2)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肝脏发育不成熟,肝脏中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未成熟,加之红细胞寿命短,所以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且易透过血脑屏障导致核黄疸,故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高。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中枢及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易患肺透明膜病,且肺部并发症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从表2、表3可以看出,随着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及胎龄的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降低,而且死亡率也明显降低,这与国内报道出生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其并发症与死亡率的发生率越高相一致 [3] 。3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死亡11例,死亡率占31.4%,其中死亡于RDS者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硬肿症并发症肺出血2例,颅内出血1例,2例死于先天性心脏病。从以上可以看出,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肺发育不成熟,加之经济原因及医疗条件受限,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仍受限,RDS仍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首要死亡原因,另外由于消化道发育不成熟,而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需求较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造成的死亡仍不容忽视,另外,尽管静脉营养帮助解决了相当一部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热量供给及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但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自身基础条件差,硬肿症并发肺出血仍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重要死亡原因。笔者的临床体会,由于丙种球蛋白的早期应用,感染问题已不再作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孙建伟,杜仲芳,段亚兰.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监护.小儿急救医学,2002,2(9):60.
   
  2 冯泽康,余宇熙,曾振海,等.中华新生儿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36.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8-72.
    
  (编辑毅 文)

  作者单位:721000陕西省宝鸡市妇幼保健院

作者: 郑志新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