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5期

手足口病58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发热、口腔炎和手足、臀部皮疹为临床表现,好发于婴幼儿,夏秋季易发生流行。现将我院2001~2004年收治的58例手足口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2临床表现1。...

点击显示 收起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发热、口腔炎和手足、臀部皮疹为临床表现,好发于婴幼儿,夏秋季易发生流行。现将我院2001~2004年收治的58例手足口病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中,男32例,女26例。发病年龄0~1岁者8例,1~2岁者17例,3~4岁者28例,>5岁者5例,最大年龄10岁。其中托幼儿50例,其余为散居儿童。发病季节以夏秋季多见,7~8月份为高峰。

  1.2 临床表现
   
  1.2.1 发热 58例患儿中有45例发热,体温<38℃者27例,38℃~39℃者13例,>39℃者5例。发热持续时间1~5天,平均为3天,热型不定。
   
  1.2.2 口腔病变 其中54例出现口腔黏膜疹,分布于颊黏膜、软硬腭、舌、唇及齿龈部,以颊黏膜、软腭及舌缘最为多见。病初口腔内出现1~5mm水泡样黏膜疹,边缘充血,1~2天后破溃形成溃疡,基底部呈灰黄色,周围有红晕,表面有黄白色假膜。约针尖样至绿豆大小不一,数目有数个至数十个不等。溃疡所致疼痛明显,患儿进食困难伴有流涎,约5~10天愈合。
   
  1.2.3 皮疹 所有患儿均有皮疹,以手掌、足底、臀部及大腿两侧多见,偶发于膝部、肘部及躯干处。多于发病1~2天出现玫瑰色充血性斑丘疹或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2~4mm,数目不等。疱疹呈灰白色,外有红晕,较水痘小,表皮较硬,不易溃破,一般于1周内消退,无色素沉着。
   
  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53例,31例白细胞总数正常,9例白细胞总数升高,13例白细胞总数下降。心电图检查14例,3例示ST-T段改变,2例示窦性心动过速。心肌酶谱升高2例(CK、CK-MB明显升高),肝功能检查异常2例。胸片检查13例,其中气管炎5例,支气管肺炎2例。
   
  1.4 治疗及预后 本病为病毒感染所致,治疗上以抗病毒为主。轻症者口服病毒唑颗粒剂、双黄连口服液,发热患儿及症状较重者予阿昔洛韦、鱼腥草等补液,继发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口腔溃疡者予西瓜霜喷雾剂、思密达等涂口腔。高热及口腔疱疹较重不能进食者注意补充热量及电解质,出现并发症者按相应治疗原则对症处理。经治疗后本组58例均痊愈,病程约5~7天,最长10天。
    
  2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出疹性传染病,大都由柯萨奇A16所致,也可由柯萨奇A5、A10及肠道71型病毒引起流行,以夏季多见 [1] 。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或由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可在集体、幼儿园、社区引起流行。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伴手足、臀部、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根据临床特点、皮疹形态特征及流行季节可作出诊断,有时需与出疹性疾病如荨麻疹、水痘、单纯疱疹、疱疹性咽峡炎等相鉴别。本病系病毒感染性疾病,呈自限性,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预后良好,很少有并发症。但是重症患者可合并心肌炎及脑膜炎危及生命。王晓华等报道2000年山东省招远市发生一起累及数千人的小儿手足口病暴发大流行,并发病毒性脑膜炎14例,病毒性心肌炎(1999年昆明会议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2例,其中暴发性心肌炎4例,短时间内死亡 [2] 。本组有2例合并心肌损害,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生素C、辅酶A、参麦等营养心肌治疗10天心肌酶谱恢复正常。可见本病常伴心肌损害,合并暴发性心肌炎死亡率高。故治疗过程中应常规行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以免漏诊心肌炎。
   
  预防本病的传播流行主要是及时发现并隔离患儿,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洁具等进行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同时加强疫情报告,在疾病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让幼儿到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感染机会,控制疾病的流行 [3] 。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
   
  2 王晓华,刘维婵.小儿手足口病并暴发性心肌炎4例报告.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9.
   
  3 徐旭军,周景琳.手足口病53例临床分析.浙江预防医学,2004,16(10):68.

  (编辑志 伟)

  作者单位:318000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儿内科 

作者: 李星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