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6期

肝素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及对蛋白尿的影响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近年来,抗凝疗法在肾病综合征(NS)高凝状态的治疗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近5年来肾病综合征并发高凝状态病例,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及激素联合治疗对蛋白尿及凝血机制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按照2000年全国小儿肾病协作组修订的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1],自2000年以来我们共收治原发性肾病......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抗凝疗法在肾病综合征(NS)高凝状态的治疗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近5年来肾病综合征并发高凝状态病例,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及激素联合治疗对蛋白尿及凝血机制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2000年全国小儿肾病协作组修订的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 [1] ,自2000年以来我们共收治原发性肾病66例,随机分为两组,予肝素治疗者为治疗组,未予肝素治疗者为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2.9~13岁;对照组31例,男24例,女7例,年龄3~13.9岁。
   
  1.2 治疗方法 两组在常规利尿、抗感染、控制血压同时均口服足量强的松2mg/(kg·d),治疗组加予肝素100u/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中静点,每日1次,疗程2~4周,治疗后取血复检高凝指标。
   
  1.3 检验指标 全部病例除化验血、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胆固醇、白蛋白外,均在患儿入院时未抗凝前测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bg)及凝血酶原时间(PT)等高凝指标。
   
  1.4 显示高凝状态指标 根据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常用指标,Fbg增高即有意义。本文全部病例均显示Fbg及PLT增高,PT显示正常或较正常缩短。

  2 结果
    
  2.1 肝素治疗前后高凝指标的变化 治疗前全部病例PLT、Fbg均有增高,PT较正常缩短或正常,治疗组肝素治疗10天之内PLT、Fbg降至正常,PT在正常范围内;对照组均在2周以上恢复正常,治疗组无一例出血倾向。
   
  2.2 尿蛋白消失时间 治疗组平均(9.3±4.3)天,对照组(13.5±6.2)天。
    
  3 讨论
    
  肾病综合征导致全身高凝状态的原因是复杂的,除免疫异常激活凝血系统、免疫复合物和血栓形成是高凝主要原因外,发病初期的三高一低也加重了高凝状态,低蛋白血症引起胶体渗透压降低,在产生水肿的同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增加了血液黏度,易使血小板黏附与凝聚;尿中大量蛋白丢失的同时,也有抗凝物质的丢失,如小分子的抗凝因子抗凝血酶Ⅲ及纤溶酶丢失过多,同时肝代谢合成蛋白质增加,某些大分子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合成增加,形成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引起机体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失衡,加之高脂血症、血液黏稠、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增加,再加上单纯使用皮质激素和利尿剂,使高凝状态更趋严重,导致肾微循环障碍和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的高凝状态作为一种并发症,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报告的66例肾病患儿,血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均有增高,而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的增多,作为肾病高凝状态的重要实验室指标,也越来越得到认同 [2] 。肝素抗凝疗法治疗肾病,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在临床上,已成为公认的治疗方法之一,它不仅能作用于肾病的病因治疗,而且还有显著地改善肾功能、利尿、消除尿蛋白的作用 [3] ,它的作用机制是:(1)肝素可增加红细胞表面及血管壁的负电荷,降低血细胞黏附性;(2)肝素具有对抗凝血酶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作用;(3)肝素可降低血浆甘油三酯,加强和转移脂蛋白酶的活性,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加强肾小球滤过膜的负电荷,改善肾脏微循环以达到其临床治疗效果。综上所述,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加用肝素,不仅有助于改善高凝状态,而且对缓解病情也有积极作用,同时有资料报道,为减少难治性肾病的发生率,对初发病例即应小剂量肝素与足量激素同步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霁云,陈述枚,姚勇,等.《小儿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诊断及治疗》的修订意见.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2):746.
   
  2 易著文.小儿临床肾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52.

  3 马健飞,周希静.肝素钙、雷公藤多甙治疗肾病综合征36例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7,26(1):80.
    
  (编辑苜 紫)

  作者单位:071000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医院儿科

作者: 侯建敏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